圖為參觀小壩村
在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有一支叫做“燕山出”的蒙古族后裔,數百年來隱居在濱海的閩南深山之中繁衍生息。近日,小壩村異常熱鬧,原來是一群從蒙古國遠道而來的“娘家人”來 “認親”。
以蒙古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阿拉坦格日勒為團長的蒙古國音樂家代表團一行5人,先后參觀了小壩村村寨大門、村口草原、小坎瀑布、出氏源流壁畫,出氏家廟,在異國他鄉感受著“親人”的氣息。
蒙古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阿拉坦格日勒:“你們這里的燈都是用馬頭琴的造型,還有蒙古包,還有很多很多蒙古文化的元素,感到很親切。”
據了解,涂嶺鎮小壩村,是宋元蒙古皇族遺族聚居地。數百年的悠長歲月沖淡了原始的痕跡,卻沖不掉“出”姓人的家園情結,這里仍保留著蒙古族的特色建筑和人文風俗。
阿拉坦格日勒:“希望將來,你們的小壩村能成為一個宣傳和普及蒙古文化的很好的基地,也希望我們雙方的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圖為錦山宮聆聽泉港北管演奏
蒙古國立文化藝術大學音樂教師 薩如拉:“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回去后會向領導反映這里的情況,希望以后,蒙古的青年學生暑假過來玩、過來交流。”
通過參觀涂嶺鎮小壩村蒙古族聚集村,蒙古國音樂家代表團一行了解了小壩村出氏一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交流。
中國音樂家協會外聯部負責人 李紅東:“他們沒來過,第一次,看到我們蒙古族的村落建設得那么好,生活那么美好,他們也挺羨慕的。”
蒙古國功勛作曲家 B•希拉布:“希望這次活動能成為小壩村和自己古老故鄉之間長期文化交流的開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