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2028年,泉州市將全面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四大行動、38項具體措施,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品質。記者從泉州市獲悉,《泉州市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工作要點(2025—2028年)》于近日正式印發,明確至202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以內,廈漳泉都市圈協同發展邁入新階段。
推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根據文件,泉州將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并探索實行廈漳泉都市圈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推動跨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共享。依托“閩政通”“泉服務”平臺,積極探索更多“全城網辦”項目。
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民生保障,泉州提出多項創新舉措。加快在全市建立“縣管校聘”制度,動態調整學位和教職工編制,保障隨遷子女就近入學。至2028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率將保持95%以上。將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保障性租賃住房取消收入門檻,重點覆蓋新市民和青年人群體。2025—2028年計劃新增城鎮保障性住房8000套,并推動租購群體享受同等公共服務權利。全面取消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持居住證參保人員享受本地居民同等醫保補助,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靈活就業人員可自愿繳存住房公積金。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益,在洛江區試點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構建“60分鐘通暢圈”,加快廈漳泉一體化建設
為提升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泉州將組織南安市、惠安縣開展試點,推動產業鏈協同集聚發展,圍繞50條重點產業鏈培育“鏈主企業”,并實施“一縣一特色”戰略,各縣發展1~5條重點產業鏈。同時,加速工業數字化轉型,2025年新增市級標準化園區20個以上,投產企業超1000家。
基礎設施方面,泉州將構建“60分鐘通暢圈”,推進城際鐵路R1線、廈漳泉城市聯盟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綜合樞紐。教育醫療領域,2025年每個縣(市)至少有1所一級達標高中,人口30萬以上的縣(市)至少建成1所達標縣級醫院。
為共建高質量生活圈,泉州將加快廈漳泉一體化建設,聯合廈門、漳州加快推動《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打造南安-翔安毗鄰區協同示范區,共建產教融合平臺和醫療資源共享體系。建設泉州區域影像云平臺,推動醫學檢查檢驗結果跨地區、跨機構共享互認;上海六院福建醫院等醫療中心建設,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鼓勵工業項目“退城入園”,推廣多元化供地模式
在城市安全領域,泉州計劃2025年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每年新改建雨水管網60公里,至2028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地面比例達45%以上。地下管廊、燃氣管道和供水系統升級同步推進,南安侖蒼新水廠等工程將增強應急供水能力。此外,綠色建筑和“千兆城市”建設被列為重點,5G網絡深度覆蓋和充電基礎設施完善將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為突破資源約束,泉州將構建土地集約利用機制,鼓勵工業項目“退城入園”,推廣“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和“彈性年期出讓”等多元化供地模式。資金保障方面,支持城市更新和都市圈建設項目申報專項債券,對續建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統計體系上,將建立城鄉人口常態化發布機制,確保政策實施精準有效。(海都記者 楊江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