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外國媒體報道稱,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中國傳統藥材中發現“有毒物質”。報道引述研究人員的話說,中國人在制作藥物時對這些植物進行了復雜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藥含有麻黃和細辛,而細辛是帶有劇毒的植物,過量使用會引發很強的副作用,但這些中藥的包裝和說明書上沒有注明藥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藥毒性問題?中藥能放心使用嗎?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疑問一:如何看待中藥毒性?
【回應】 中醫講究以毒攻毒、以偏糾偏;采用三種方法減毒增效
“以毒攻毒、以偏糾偏,中醫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科首席專家周平安說,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在《黃帝內經》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小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八”的說法。
《中國藥典》2010版收錄常用中藥材和飲片,包括有毒中藥73種,其中毒性大的品種有10種。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 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制劑、治療重癥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
“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國家藥典委員會首席專家錢忠直教授說,在傳統經典中,中藥按毒性分為“大毒、有毒、無毒”三大類。在中藥的臨床使用上,一般有3種方法減毒增效:一是炮制減毒,通過特殊的炮制工藝,降低或消除中藥的毒性。中藥炮制屬于保密技術,通常禁止外國人進入,國外對此不了解,容易產生誤解;二是中藥配伍減毒。在中醫臨床上,不是單用其中一味藥,而是多種藥物聯合作用,實現減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藥按處方藥管理。凡有毒的中藥,在遴選過程中都不會劃入到OTC(非處方)藥物中,此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疑問二:中藥的副作用大嗎?
【回應】不良反應率只占10%;但中藥也不應久服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周超凡教授介紹說,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藥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藥。”中藥,即使是單味藥,由于所含成分復雜,其功能與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僅限于一種。中藥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諸多功能與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屬于“與用藥目的無關”,會帶來不良影響。
錢忠直說,從臨床看,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只占10%左右,遠遠低于西藥,并且嚴重不良反應較少。
不過,由于中藥不良反應往往較輕,所以易被疏忽。周超凡建議,今后應當加大對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的力度。
事實上,我國有關部門一直對中藥實施嚴格的監管。在中藥新藥注冊管理方面,已經制定了中藥安全性評價指南,并建立了覆蓋全國范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并重點研究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毒性中藥”安全性評價方法及其質量控制標準。
專家表示,盡管中藥的不良反應遠低于西藥,但為了防止對身體的傷害,中藥也不應久服。周平安說,在中藥臨床使用上,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對癥用藥,嚴格按照適應癥用藥;二是嚴格用藥量。按《藥典》的規定使用藥物,如超劑量用藥,醫生要謹慎把握;三是要遵循中醫的規范,不能長期使用。
此外,我國對中藥是按藥品管理的標準,而有些國家是按照營養食品補充劑的標準管理,管理標準不同,有時難免出現錯用現象。比如,日本將小柴胡湯制劑廣泛用于治療各種肝炎,且長期服用,結果有人出現間質性肺炎,而在我國,按中醫辨證治理應用小柴胡湯近2000年之久,至今依然安全、有效。
疑問三:細辛和麻黃有毒嗎?
【回應】 本身有毒,但臨床使用中會消減毒性成分
周平安說,細辛是中醫臨床上常見藥,主要功能是辛溫解表,可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痛和慢性氣管炎等疾病的治療。細辛是一種有毒的中藥,含有黃樟醚,這種物質會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樞,阻止氧代謝,嚴重的會破壞肝細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誘發癌癥。
在中醫臨床上,用細辛安全嗎?如何消除細辛的毒性成分?周平安說,黃樟醚是一種極易揮發的物質,通過水煎煮20—30分鐘,95%的黃樟醚都會揮發掉,不會因服用而出現中毒。
周平安介紹說,在臨床上,細辛的使用量也有嚴格規定。從宋代,細辛的使用量就不超過1錢(折合為3克左右)。我國藥典對細辛也有嚴格的使用量規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過3克,如果超過用量標準,實行臨床醫生雙簽字制度,醫生除了在處方上簽字,還要在藥物旁邊簽字,以確保用藥安全。
錢忠直說,“細辛確實含有有毒物質,但只分布在莖葉部位,根部并未檢出有毒物質,我國國家藥典規定,細辛只可使用地下部分。我國古代的雷公炮制論中,也有規定必須把細辛葉片摘掉,因為在葉片中有微量的有毒物質。”
麻黃是中醫臨床常用藥,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麻黃中含有麻黃堿和偽麻黃堿,這些成分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毒品。對此,周平安解釋說,麻黃的臨床使用量,南方成人不超過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過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醫生雙簽字。麻黃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興奮、煩躁不安、血壓升高等。在臨床上,麻黃有嚴格的適應癥:熱癥、內熱、容易出汗的患者,腎氣虛的患者,不允許使用,否則的話,哮喘會加重,嚴重的會造成休克。
“中藥有毒”風波的背后
澳大利亞政府將于今年7月前完成全國中醫師的注冊工作,從而使澳大利亞成為首個對中醫實行注冊管理的西方國家。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在此敏感時期,當地醫學界一些成員或因對中醫的誤解,或因擔心中醫注冊后對其營業不利,試圖影響中醫立法管理進程。
中醫藥已在澳大利亞流傳上百年。據澳大利亞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提供的數據,澳全國約有5000家中醫及針灸診所,每年門診280萬人次,80%的病人以英語為母語。
西悉尼大學補充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艾倫·本索森介紹說,1/3的澳大利亞人使用過包括中醫藥在內的補充療法,澳大專院校教授相關學科已有20年歷史,中醫等補充療法日益為普通民眾接受。
盡管如此,西方國家官方認可中醫的為數寥寥,中醫、中藥處于邊緣化境地。包括澳大利亞醫學界在內的部分人士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安全性以及中西醫結合等方面的成見極深。
對此,悉尼韋斯特米德醫院外科醫生瓦萊麗·馬爾卡表示,人們應當看到,包括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采用自然療法,在治療不少慢性病方面有其獨特療效,有效性是其在澳大利亞立足的根本原因。西醫學界對其他醫學門類應持包容和借鑒的態度。
澳大利亞一些醫學界人士認為,中國國內相關部門應當繼續強化與西方國家合作,促進中醫走進西方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