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又又又被吐槽了。
近日,@大河報報道#84斤女子吐槽買百件衣服基本穿不上#引發關注。當事女生表示自己體重84斤,但收貨167個包裹絕大多數因為“穿不上”而退貨。
網友激烈情緒的背后,其實更多是無奈——買不到正常合適衣服的無奈。此前,“消費者苦女裝亂象久矣”“誰來管管女裝”等話題相繼沖上熱搜,諸如上衣越來越短、口袋又小又淺、尺碼時大時小等吐槽常見網絡,甚至還出現了媽媽的衣服比孩子衣服還小的熱梗。這也對應著一個較為殘酷的現實:女裝退貨率越來越高。
僅以去年雙11為例,據媒體報道,有店家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堆滿了退貨的倉庫問道:“女裝還能做嗎?”甚至有商家的退貨率高達80%-90%。另有媒體調查,女裝退貨最主要原因是貨不對板。可見,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在供需上出現了較大偏差。在高退貨率下,女裝網店也在上演閉店潮。
一邊是女裝退貨率越來越高,一邊是消費者難以買到合適的衣服,為何一些生產商總是對消費者的需求視若無睹?
服裝作為時尚產業的一種,的確有求新的偏好,一些人也喜歡有設計感、小眾的衣服。畢竟,衣服也是個體內在的延伸,體現個人的審美與品位,呈現出個性與追求。在追求“獨異性”的當下,很多人想通過服裝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種社會需求也會促使一些商家不斷推陳出新。
只是,創新也該有度,求異也要循本。在基本的尺碼上動手腳,在基礎的功能上打主意,可能如這位店主所言,暫時會讓人驚喜,但長久來看,不標準的尺碼只會讓人困惑。如果一個服裝品牌連最基礎的尺碼都不標準,又如何取信于人?更有人指出,鼓吹試穿小碼衣服的商業手段,是對穿衣自由的禁錮、對女性身材的霸凌。所以,越做越小的女裝不是制造驚喜,而是制造焦慮。
銷售需要揣摩用戶心理,制定營銷策略,但若是沉迷于策略而忘了衣服最基本的實用功能和標準尺度,就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而相關評論區網友的發言,也不失為一種直接的市場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越做越小的女裝,已有網友提出節省布料的質疑,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起陷入爭議的“衛生巾”。起初,人們也只是質疑其“缺斤少兩”,最后卻演變成了“衛生巾塌房”事件,至今仍被人詬病。
且聽,“誰來管管女裝”“整頓女裝亂象”的聲量正在變大。在此形勢下,已有了前車之鑒的女裝,就不要成為輿論場上的第二個“衛生巾”了。至少,可以抓住時機,從回歸正常、回歸合理開始,讓消費者順利地買到稱心的女裝,而不是糟心地頻繁退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