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并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云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恒畦盯。”詩中表達了對紙織畫的高度贊賞和喜愛之情。
永春紙織畫早在宋代時就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代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紙織畫一項。清代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紙織畫的記述。
在永春民間曾有“指頭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說的就是紙織畫這種編織工藝。歷代的紙織畫藝人嚴守技藝秘密,“傳媳不傳女、父子相傳、外人不傳”,紙織畫因此幾乎陷于人亡藝絕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民間傳統工藝的挖掘、搶救、繼承工作十分重視。老藝人黃永源先生打破舊傳統觀念,招收學徒,公開傳授祖傳技藝,在傳統技法基礎上大膽創新,提高經緯密度,題材也不斷擴大。黃永源著有《紙織畫旨趣》一書傳世。
永春紙織畫歷代以來被全國各類博物館收藏。現在,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畫瑰寶——清高宗御制詩十二扇屏風。著名紙織畫藝人周文虎創辦的永春縣義亭紙織畫工藝研究所,用3年時間把中國萬里長城的雄姿繪織在百米紙織畫上,該紙織畫1995年4月榮獲國家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