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湖頭鎮山都村(舊稱仙都)由裴氏祖先于元初肇基;仙都裴氏自古推崇遜志時敏、細耕勤讀,淳樸家風代代相傳;而今,山都成長為“幸福小鎮”,和諧之風充盈村落。
安溪仙都裴氏衍自山西聞喜裴氏,“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征。近年,仙都裴氏把家風祖訓當作動力,通過辛勤勞作、努力奮斗,逐步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如畫……
村景美如畫
□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云 陳小陽 通訊員 陳文釗 裴碧峰 裴長大 文/圖
元代進士 肇基山兜
裴氏族譜內的裴一公畫像
安溪縣湖頭鎮山都村(舊稱山兜、仙都),位于湖頭鎮政府駐地西南部,三面環山,西面緊靠有名的五閬山,北面矗立白翠巖,南望大小尖山,青環翠繞,風景宜人,更有石鐘溪、畬坑溪、虎尾侖溪等溪流在村內蜿蜒交匯,為村落帶來勃勃生機。
據山都村黨支部書記裴長流介紹,山都村由裴氏先祖開基立業。仙都裴氏一脈衍自被譽為“中國名人第一村”、“中國宰相村”的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即聞喜裴氏)。據《裴氏世譜》記載,聞喜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尚書5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乃河東大地蔚為大觀的名門望族。
元初,進士裴一受封安溪官員,攜家眷不遠千里南下而至安溪一地。在其任內,裴一兢兢業業、勤勉有加,與安溪結下不解之緣。據湖頭仙都《裴氏族譜》所載:裴一卸任后遂與其祖父裴洙、父親裴泗定居于感化里山兜(今湖頭山都村),由是而被后人奉為仙都裴氏的肇基始祖(舊譜則將裴洙認定為仙都裴氏一世祖,裴一為三世祖)。
源起裴柏 風承綠野
《平淮西碑》展現了裴度的非凡功績
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無二裴”之說。據山都村老人裴受祿所述,裴姓之人共有一位祖先,出自同一郡望,不管哪一支系,考其譜系源流,皆出于聞喜裴氏,故稱“無二裴”。有趣的是,仙都裴氏始祖裴一當初在安溪尋覓定居之所時,也下意識地想找一處與祖居地相似的生活樂園,最后在安溪湖頭的五閬山下發現一處地勢與“聞喜裴柏村”相似的寶地——“山兜”。山兜背靠五閬山,面朝太陽升起的東甲山,據族譜載,這里“日月朝暉,即‘五閬朝日’之勢,與裴柏村‘九鳳朝陽’異曲同工”。于是,裴一選擇于此立足,與族人細耕勤讀,薪火相傳。后來,裴氏后人還在“五閬朝陽”前修建起石筍、石塔;與毗鄰六社筑船山護境,建七寨廟供奉關帝,把山西夫子文化與獨特裴氏文化引入山兜村。隨著歷史變遷,山兜改稱仙都,最后成為現在的山都。雖然年遷歲更,不過據說如今的仙都裴氏宗祠,依然保持著與山西裴柏村裴氏家廟一樣的祭祀規制。
仙都裴氏宗祠坐落于湖頭鎮山都村南山角落,該祠堂始建于明朝末年,數百年間曾歷多次重修,其地址毗鄰始祖裴一的故居。據介紹,裴氏宗祠地處風水穴“睏牛穴”,祠前遠眺的山脈叫“關刀案”。祠堂為閩南古大厝式建筑,坐乾向亥巳(坐西北向東南),懸山頂穿斗式磚木結構,面闊五間,二進布局。宗祠大門口有石柱聯“宰相世家晉裴柏;進士及第閩仙都”,直接點明該族衍自裴柏村。
在唐代,裴氏出了一位令人尊敬的中興良相——裴度,他曾統率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宋代史學家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把裴氏列在了唐代良相首位,裴氏后裔引以為豪,遂將裴度的故居名“綠野堂”,定為家族堂號。據族譜載,仙都裴氏始祖裴一為“裴度的二十世孫”,如今在仙都裴氏宗祠的大殿內,還可看到這樣兩副楹聯:“源起裴柏,浴日補天傳美譽;風承綠野,光宗耀祖譜新篇”、“衍綠野,聲教言美法良,悉是宗功祖德;垂安溪,訓詞片字只語,無非賢傳圣經”。宗祠右側廊道的墻上鐫刻著唐代文學家韓愈撰文的《平淮西碑》,其文主要是展現裴度在平定淮西之亂時的運籌帷幄。裴氏顯然想用這樣的方式牢記祖德宗功,同時激勵后人勇于進取,拼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