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雖然是個小毛病,可癢起來實在令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夏季易皮膚瘙癢、皮膚感染。其中,皮膚瘙癢分普通型和過敏型。可全身發生,尤以面、背和四肢為多。普通型皮膚瘙癢一般是皮膚太干燥造成的。許多有瘙癢毛病的人喜歡用溫度高的水“燙澡”,認為這樣可以緩解癥狀。其實“燙澡”會嚴重破壞皮膚表面的脂膜,使皮膚變得更加干燥,而且過強的熱刺激也會使局部的皮膚變得肥厚、粗糙,瘙癢更嚴重。
有皮膚病專家指出,預防瘙癢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保持皮膚的濕潤。老年人多從小腿脛骨前面的皮膚開始瘙癢,這是因為脛骨前面的皮膚中分布的皮脂腺最少,老年人的皮脂腺普遍開始萎縮,缺乏脂膜的保護。所以,每次洗完澡后,不妨在經常感覺瘙癢的部位適當涂抹一些含有油脂的潤膚霜等,能有效減輕瘙癢。
皮膚瘙癢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通過內服、外敷藥物來抑制瘙癢,如果實在癢得厲害,也可以用冷水濕敷。日常生活中,還可通過食療來緩解瘙癢癥狀,取紅棗7枚、花生米15粒,加水煮至紅棗爛熟,每天一服,連服15天,具有養血潤膚的功效,適用血虛風燥者。
穴位按摩止癢:腳上有四個止癢穴
脾經——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于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兩寸。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祛風的作用。
脾經——三陰交
三陰交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里才能行走。位于內踝尖上約四指寬的位置,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腎經——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上的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具有補水的作用,水多了,自然克風木。
如果覺得太溪穴位置不好找,可以用涌泉穴來替代,它也屬于腎經上穴位,位于足底腳心。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涌泉穴的時候,必須在出現了發熱、酸脹感后,再按揉3~5分鐘,才會有效果。
肝經——行間穴
行間穴是肝經上的穴位,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具有平肝祛風、止癢的作用。以上四個“止癢穴”,建議您每次按揉3~5分鐘,每天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