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于北宋時期誕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島。媽祖信仰誕生后,在漁民、海商和士紳大族等多種力量的推動下,其信仰范圍很快溢出莆田,傳播到我國沿海各地。泉州也是媽祖信仰重要發祥地,元朝帝王曾在蕃商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兼福建道市舶司提舉蒲師文冊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如今,幾乎可以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媽祖信仰。海外的媽祖信仰主要是由華人在海外活動中帶去的。
海外媽祖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常與會館組織緊密結合。據王光海、高虹的研究,馬來西亞媽祖廟與會館相結合的現象極為突出,“馬來西亞興安會館總會屬下各州內的17間興安會館,都設有天后宮或供奉媽祖的神龕。”。媽祖廟和會館相結合的現象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也很普遍。據曾玲考察,新加坡兼有會館職能的媽祖廟除了有“宮館合一的瓊州會館天后宮外,還有寧陽會館、永春會館、福州會館、莆田會館、三和會館等”。在泰國,許多媽祖廟也兼有會館的功能。
光緒三十一年(1905)新加坡永春籍華人在《永春會館告厥成功碑》中,則詳細描述了會館中設置媽祖廟給華人帶來的整合作用。該碑中,旅新永春人先談到了創建會館的原因:“粵自海禁大開,通商互市,南洋各島無不有吾永春人之足跡,而皆以新嘉坡為必經之地,故其商于斯、賈于斯、聚世族于斯者,日以滋多。然其勞易散,其情多疏”。為了加強旅新永春人之間的聯系,增進彼此間的團結,永春人先于小坡建會館,后又遷建會館于大坡。
為什么海外華人要在會館中附設媽祖廟?會館其實是一種超家庭的結社,按照楊慶堃的看法,“超家庭的結社基本上是訴求某些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起來的……要形成強有力的整合力量,還需要通過宗教制度對世俗利益的約束,以便加強團體的團結與提高個人的忠誠感”。本來就有著地緣親情關系的華人,在共同的祭拜過程中,彼此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類似家庭的關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