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早在秦漢時代就有方士活動,其后歷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隱于清源、紫帽等名山。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現市區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白云廟(現稱元妙觀),隨后又興建了大批宮觀廟宇和修真巖洞,多達數百座。據元妙觀的工作人員楊瑜玲介紹,泉州道教對新加坡影響頗深,新加坡大部分的道教建筑,都是按泉州地區觀宇、宮廟的規制來模仿建造的,從外觀上看,幾近雷同。清道光年間,泉州人在當地建立“天公壇”、天福宮、通淮廟,泉州道士陳高迨、施玉澤、姚池初及其子孫在當地建立道壇。
另據泉州方志委編撰的《歷史名城泉州》所述,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一些奉祀保生大帝、廣澤尊王、媽祖、玄天上帝、關帝、清水祖師及王爺神的宮廟,大多是泉州籍人所建。這些頗具閩南風韻的宗教建筑,為當地建筑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泉州宗教文化的特性是相互包容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是息息相關的,兼容性和變通性也是有聯系的。這種“有容乃大”的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著泉州人的生活和他們看待世界的觀點,同時,也確保了泉州會向周邊,乃至整個世界,輻射自己的魅力文化。
泉州宗教和民間信仰在東南亞的廣泛傳播,既加強了泉籍華僑華人的地緣凝聚力,又為海外跨地域的華人族群整合提供了一種信仰網絡的創新形態。近年來,僑居海外的華人信眾經常組團回到中國尋根問祖,朝拜祖廟,加深了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聯系。 □記者 吳拏云 通訊員 黃海德/文 陳小陽/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