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自古茶文化興盛,從蹣跚學步的幼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大部分都有品茶的習慣。在泉州僑批館參觀時,筆者發現許多與茶文化相關的僑批。清末以后,遠赴重洋的泉州華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把茶葉和茶文化帶到海外。為以泉州安溪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貢獻了一份力量。
1931年,家住石獅侖后遠赴菲律賓的華僑黃水璇在寄給其姐姐阿好的一封僑批里提及已收到阿好所寄茶葉:“接到一匣鐵羅漢茶,感謝不盡”;1907年,南安詩山侯氏寄給其遠在菲律賓的兒子的僑批中提及對兒子身體的關切,并寄出石亭茶等;晉江梧坑許垂燁在給菲律賓小呂宋許書璉的僑批回信中,提及托謀詮兄帶上泉苑水仙茶10罐、神粬8塊。在這一封封僑批中記載了泉州茶隨海外游子漂洋過海的故事。在僑批中還能看到水仙茶、石亭綠茶、鐵羅漢等泉州本土耳熟能詳的茶葉品種,這些帶著家鄉茶葉味道的僑批,串成一個個牽掛和思念的家庭故事,讓后人在閱讀時感受親人分隔兩地的思念之情。
在這些僑批中,筆者也窺見“茶資”中的禮儀文化。那么,何為“茶資”?據泉州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茶資”多指親友茶聚的費用,遠在海外的華僑華人雖不能與親朋相聚飲茶,卻在僑批中奉上茶資,以表心意。這是華僑華人對中華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對親情、對友情的守護。這一習慣,在1915年2月17日,遠在菲律賓許遜扯寄給晉江龍湖許書璉的一封僑批中得到證明。這封僑批中附帶清銀4大元,寫道:“繳去清銀4大元以充‘茶古’之資。”而在僑批館里還有大量僑批出現“茶資”這個詞,如“同時匯銀4元,其中2元給大舅父,剩余2元給外祖母作茶資。”“寄上龍銀4元請查收,2元要買肉脯,望即帶來,還有2元為茶資。”“寄上大洋4元以作茶資。”“撥出5元作為酒飯的費用,余下5元給您作為茶資。”“余者4元賢姐查收以作茶果之需。”等等。
此外,在泉州僑批館展廳中有兩幅圖,一幅是1947年刊登在泰國《光華報》,周德春茶行增設民信匯兌部的廣告:專收閩臺各地僑批,價格便宜,回批快捷,諸君惠顧,無任歡迎。另外一幅是新加坡老報紙上的源崇美茶莊匯兌信局的廣告“茶葉:武夷安溪,各種巖茶,零沽批發,一律歡迎”“匯兌:匯價公平,信用穩固,手續簡便,迅速達到”。筆者在館中多封僑批中還發現泉州人在海外經營茶葉生意的信息。1936年11月15日,永春塘內鄉林耀續收到來自馬來亞柔佛林萬潤的僑批,提及“我年終準備回家,你等明年春天與灶跡同來,灶跡要來洋販賣茶心,如果你與他同來,甚是為妥”。可以發現,新中國成立前,許多僑批信局兼營茶葉生意,部分經營茶葉的店鋪也兼做僑批運營。足見當時僑批業與茶葉銷售業的融合經營十分緊密。 (洪亞男 劉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