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賡出生于1934年,他的哥哥林祖乙出生于1931年,再往前,還有兩個姐姐。每一個接連出生的孩子,都成了林志育孤肩的重擔。因為那時候,社會環境的改變,林家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林志育作過泉州培元小學的老師,更多時候,則是輾轉泉州周邊縣市區的農村小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農村小學辦學跟流水坐莊一樣,哪個村有錢哪個村的小孩就有書讀,他們這些農村老師就去哪里。林祖賡的小學教育基本就是跟著父親東奔西跑過完成的。
“我們兄弟姐妹全都要幫忙省錢、掙錢。干什么掙錢,就干什么。”
七八十年前,泉州還只有鯉城那么大,林宅也即曾井巷的后面有兩個大池塘。據林祖賡回憶,大點的那個長七八十米,寬四五十米。
“我們在里面捉過小蝦撈過田螺,不是自己吃,是拿來賣。秋天割稻子摘水果了,我們就幫人家把草捆成一捆一捆,把別人的水果一擔一擔挑到集市上去。我在胸前掛過木牌子賣過香煙,去菜市場撿菜葉喂兔子,在別人家門口賣過油條,后來進廈大還被輔導員認出來:‘你不是經常在我們家門口賣油條的那個嗎?’……我們做過的事太多了,那時候,就想著能生活下去,還要把書讀下去。”
但這書也讀得斷斷續續,有錢才能繼續讀,沒錢了就休學。林祖賡就休學過,休學時,他就在家里養金魚賣。“到現在,我還很會養金魚的。”林祖賡笑著說。
只要天沒黑,還能再干點活,林家孩子就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但天黑以后,他們就可以做一件最享受的事——讀書,讀父親的各種藏書。
“我父親是一個很靜得下心來的人。白天上課,晚上回來,都是坐在他自己的書房里看書,備課。我們白天勞動太累了,晚上也能靜靜地坐著看書,真的是一天里最愉悅的事。”
能坐著徜徉在書本里,這是免于勞動的休憩。越到后來,林家孩子越明白,讀書,還是能讓一日不再只有兩餐,能讓自己走出生活圍城的唯一出路。
許許多多的夜里,在那個煤油都買不起的林宅,柚子的籽被串成一條條燈芯,點燃,噼里啪啦地響著,照進不同房間里,照著那些終將改寫的命運的林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