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垵,位居寶蓋鎮中北部。相傳宋元時代就已建村,村中居民以吳姓為主。
走進村子,首先還是閩南鄉村的濃濃感覺。平整的石板或水泥村道,在各種建筑形態的房屋間蜿蜒;樹上的蟬兒在烈日下鳴叫,提醒人們這是炎熱的夏季;路旁房屋的陰涼處,孩子們在涼席上玩耍……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散落村中的紅磚厝。它們有閩南院落式的古大厝,有南洋風格的番仔樓,也有中西合璧的老宅子。在一棟建于1953年的兩層番仔樓中,豐富的石雕木雕構件讓人十分驚嘆,雖已經過六十多年,墻面上的畫繪仍然十分清晰艷目。在另一座建于1952年的南洋風格濃厚的老宅中,墻面上主人家早年的老照片、獎狀,家中的老家具、老物件還整整齊齊,睹物思舊,思緒萬千。在這里還出現了驚喜一幕:給我們作“向導”的村支書老吳,在這座老宅的門額上,竟然發現其外曾祖父當年的題字,“金峰世胄”四個有力的大字,也讓老吳見字思親,情緒滿滿。還有一座傳統的閩南紅磚古大厝,是華僑鄉親吳子詹、吳子備等兄弟與堂親的老宅,這座建于1937年,而又于1985年重修的老厝,是吳氏兄弟在家鄉的情感寄托。形制規矩,布局大方,顯示了主人家當年的地位和用心。尤其是保存完整而又可近距離觀察的屋頂,把閩南老厝的建筑藝術細節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讓人為之驚嘆……
作為現代鄉村,后垵早已不是華僑當年建設老厝時的模樣。遍布的別墅式村居、新建的文化服務中心大樓、正在建設中的新學校、綠意蔥蘢的“赤山頭”,顯示出后垵的進步和發展。然而忠厚的后垵人卻一直惦記著多年來為村子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僑親們。他們精心保留著多年來村里華僑捐建的校舍、籃球館、道路和路邊涼亭,以此紀念這些遠離家鄉的鄉親對后垵的關懷和支持。
后垵是一個緊靠城市邊緣的村子,雖然外表樸實,卻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看老厝,找故事,了解普通閩南鄉村生活,后垵村可以是一個選擇。
(林智杰茅羅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