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朱淇齊/文 胡彥明/供圖
泉州是有名的“戲窩”,喜愛熱鬧的閩南人對于舞臺上那鏗鏘激越的鑼鼓胡琴、穿梭往來的生旦凈末,亦真亦假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在整個閩南地區,泉州是中國南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譽。這里不僅有“宋元南戲遺響”的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掌中木偶戲、布袋戲、打城戲和“漢唐古樂”南音,還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戲,僑鄉歌劇,閩南“最年輕”的歌仔戲等藝術瑰寶。這些異彩紛呈的閩南戲曲堪稱多元融合的閩南文化的精妙縮影,它們折射著閩南的市井百態,也折射著閩南人獨特的文化性格和審美情趣。
打城戲中的片段
泉州地方戲歷史積淀深
為什么這么多的戲曲能在泉州扎根并開枝散葉、流播四方呢?眾所周知,泉州曾是個“市井十洲人”的所在,繁榮的貿易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他們帶著貨物前來泉州的時候,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戲曲文化,這就使得泉州自古成為一個戲曲文化極其繁榮的地方。再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現今風格獨特的地方戲曲。
談起閩南地方戲曲的早期發展,有一段歷史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后裔南遷泉州。當時管理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也隨之遷至泉州。由于當時朝廷宗室正任以上可借教坊和樂人教學,京都許多雜劇、提線傀儡、唱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家都紛紛來到南外宗正司。其間又有建炎初及紹興末的數次“罷教坊”行動,泉州更是成為這些教坊藝術家首選的“避難地”。一百多年間,不知有多少人接踵而來,大多以在民間教樂傳藝謀生。
如今,泉州享譽國際的提線木偶戲,其蘇姓戲祖據說就來自杭州,似與南宋京都臨安蘇家巷的20多家提線木偶同出一宗;而泉州南音則一直完好地保存著唐宋燕樂調歌腔,梨園戲也被證實是宋元南戲的一支。尤其是其中的“小梨園”一派與當時的貴族家養戲班的培養方式和表演方式極其相似,都是招收童子入班培養,且唱腔優美,詞句清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這些都與舊時貴族家班的特點十分契合,因此普遍認為很可能是南宋時期豪門巨室的童伶家班流入社會之后轉化而成的。
宋元南戲遺響
極富閩南特色的5種地方戲
素有“戲曲之鄉”之稱的泉州,戲曲種類繁多。然而,在這眾多的地方戲曲中,韻味深長的南音、優雅委婉的梨園戲、詼諧幽默的高甲戲、靈動鮮活的木偶戲、魔幻綺麗的打城戲最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曾一度被稱為泉州戲曲界的“五朵金花”。
在爭奇斗艷的地方戲種中,梨園戲無疑是此中最具代表性的。相傳它是南戲傳入閩南泉州一帶后,與當地的百戲、歌舞、雜劇、傀儡戲結合,第一個有戲曲形態的戲曲,并形成本地聲腔“泉音”。整個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屬于南曲系統,伴奏以簫弦為主,一字多腔,語言用泉州方言。梨園戲的曲牌來源于古時的詞牌。各派的唱腔風格也各有特點,有的古樸蒼勁,有的明快粗獷,有的則委婉纖細。與古樂南音有著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樂器以簫弦伴奏為主。琵琶系南琶,橫彈,與唐相仿;二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簫既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打法獨特,在戲曲中稱絕無僅有。
高甲戲則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最早形成于明代,其特點是常用插科打諢的對答形式和風趣、幽默的韻語對唱,使人發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打城戲、提線木偶戲也是各具特色。打城戲生于泉州本土,藝術上受到泉州民間藝術的哺育,特別是提線木偶戲對它的影響尤深。它在泉州有很多的俗名,有人叫它“師公戲”,也有人叫它“和尚戲”,為全國罕見的具有民間信仰的戲種。其表演形式主要以雜耍、武功為主,音樂則在道曲和佛曲的基礎上,吸收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成為別具一格的韻味戲劇。
以上談及的泉州地方戲,唱腔、伴奏中似乎都繞不開另一種古老的音樂形式——南音。南音和南戲在泉州這片土地一同發展了數百年,甚至可以說在閩南文化的星空上“交相輝映”,簡要概括即“南音哺育了南戲,南戲又豐富了南音”。從形成時間上來看,南音大概形成于唐,而閩南地方戲大多是在北宋宗室南遷后才在閩南地區逐漸發展并成熟起來的,因此,不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梨園戲、木偶戲還是后繼的高甲戲、打城戲等,都基本采用南音作為劇種音樂的基調。而當閩南戲逐漸發展,日臻成熟之后,又開始與南音形成一種“反哺”的關系。所以,不少南音的“指套”以及“散曲”,都是來自梨園戲中的唱段。同時,由于戲曲的廣泛演出,那些動人的戲中人物和故事情節深入人心。人們出于對戲中人物的喜愛或同情,更加愛聽或愛唱相關的弦管曲,這就極大擴展了南音的傳唱范圍。
現代梨園戲
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泉州地方戲曲,除了具有歷史悠久、積淀豐厚、戲種眾多、劇目豐富、表演奇特等諸多特點之外,一個最為引人矚目的特點,就是其藝術根基之深、流傳之廣,尤其是它在東南亞和我國香港、澳門、臺灣,擁有無數熱心的知音。閩南戲曲藝術成為溝通閩南人和海外同胞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構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這可能是許多其他劇種所無法比擬的。
近年來,泉州戲曲界的老中青三代表演藝術家帶著泉州特色的優秀劇目,頻頻出訪,播撒友誼。提線木偶戲現已出訪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眾多好評;高甲戲赴各地演出,進行文化交流,又使各地鄉親和各界人士感受到濃郁的閩南鄉情和藝術的神韻。而在閩南地區多次舉辦的“國際木偶節”、“閩南金三角戲曲展演”以及國際南戲學術討論會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更使外國友人和海外同胞領略了咱厝戲曲藝術的迷人風采。
除此之外,許多海外僑親回到閩南故鄉,不管是尋根謁祖、訪親探友,還是投資貿易、旅游觀光,總是少不了到泉州的文廟、文化宮、梨園戲劇院、泉州藝術館……觀賞一場古樸典雅的家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