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的老物件由村民們踴躍捐獻
在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鐘厝村,有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畬族文化館,藏身于重新裝修的舊村部里。館內的展品全是“舊物利用”,由村民捐獻眾籌而來,成為區里首座村級文化館。這些根植于鄉土的民俗遺產,如同活態的文化,再現濃郁的畬族文化,繼續獨特的畬家鄉愁。
鐘厝村是個畬味猶存的少數民族村落,現有畬族人口520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2%。明嘉靖六年(1527年),畬民從安溪善壇遷居而來,歷經488年,傳22代。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外流,畬族文化只有極少數老年人了解,正面臨失傳的尷尬。
把畬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好,是村里人的期盼。為了延續獨具特色的畬族文化,在村委會的號召下,村民們把各自家中還存放的老物件都拿了出來,交給文化館集中保管,并通過眾籌,建起了一座屬于自己的畬族文化館。“這些畬族老物件,收藏在文化館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管。”鐘厝村黨支部掛職副書記林志云說。
走進村部,左手邊是畬族傳統文化的掛圖介紹,包括傳統節日、文化文學、服飾圖案等。往右走,就來到文化館,在館外的墻上,是畬族風情濃郁的民俗彩繪。文化館分成三大部分,即鹽技農耕館、民俗風情館和服飾坊。館內,展出各種石磨器以及特色服飾、生活用品、陶瓷等畬族民俗用品,小至發簪、碗具,大到生產工具、木制楹聯,散發著濃濃的畬族韻味。
鐘厝村世代以鹽為生,在鹽技農耕館,集中展示制鹽工具和鹽田制鹽工藝,體現村民的鹽耕文化,其中的農耕生活篇部分,具有上百年歷史的麥耙、打麥桶,以及用來引誘魚的玻璃燈籠、煤油灶、龍骨水車等展品,生動再現了農耕生活的情景。
在民俗風情館,有結構精巧、裝飾華美的架子床、上百年歷史的織布機、古老的風鼓車,還有古色古香的柜子。在服飾坊里,鳳冠等斑斕絢麗的畬族服飾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林志云說,畬族文化館總建設面積500多平方米,從去年11月份開始籌建,目前已完成布置,著重從海鹽文化和畬族文化兩方面,突出“忠誠仁禮孝”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氛圍。“文化館免費對村民開放,每天都有人前來參觀,此外,村里的學校也經常組織學生前來參觀,讓他們從小感知自己民族的文化。”林志云說。
“聽說村里要建這個文化館,村民們都很支持,紛紛將家里的老物件捐了出來,我也從家里找出幾件老式家具捐獻。平時放在家里都不覺得有什么意義,集中在這里展示,發現這些東西突然有了不一般的意義,原來畬族文化也如此豐富多彩!”正在文化館里參觀的村民鐘國興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