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三輪車游古城很便利
曾嘗試過轉型旅游觀光
賴姐的念想,泉州市交通服務公司早有過嘗試。該公司洪經理稱,上世紀90年代的元宵節,曾組織過用三輪車載著市民看花燈,2000年前后,相關部門也組織了一場環清源山游,由三輪車師傅載著游客游玩清源山,還一邊給游客介紹風景。
看到三輪車作為市民交通工具正在被淘汰,泉州市交通服務公司曾考慮,將泉州市區的三輪車以旅游觀光的形式保留一部分下來。他們曾到廈門、漳州等地考察交流,“廈門在取締三輪車的同時,政府出臺了很好的補償政策;漳州也將一部分三輪車的車型進行規范升級,更適合上路行駛載客”。
2004年,該公司向旅游部門、文體部門和交通部門遞交了一份申請報告。洪經理說,綜合泉州很多旅游景點藏在大街小巷的特點,報告提出申請旅游觀光三輪車,統一規范三輪車車型、統一采購,“這樣不僅便于管理和乘坐舒適,三輪車安全性也提高,外觀更美麗”。同時配合古城旅游,開辟三輪車旅游路線,由三輪車師傅載著游客,向他們介紹泉州古城景點,并在不影響交通暢通的地方設幾個停靠點。“可惜并沒有得到回復,之后我們也沒有再爭取了”。
洪經理的想法是,在泉州乘坐三輪車的對象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泉州人,以及外來游客,結合泉州古城的特點,他認為現在還是有市場需求的,如果改變經營理念,三輪車被以觀光旅游的形式保留下來,可以重新雇用年輕人,對他們進行統一培訓,讓他們學習泉州古城、泉州海絲起點知識,考核成功后再上路,“相信這樣對泉州旅游發展會有重大意義的!”
人力三輪車的轉型暢想
“由三輪車師傅為外來游客講泉州歷史文化是大好事,這是一個很好且頗有可行性的思路,關鍵要有專門的培訓和提升!”
泉州師院閩南文化生態研究中心主任陳桂炳教授認為,由三輪車師傅為外來游客講泉州歷史文化是大好事,這是一個很好且頗有可行性的思路,可進一步提升與優化,例如由旅游部門介入進行一些短期速成培訓等。他已研究泉州歷史文化近40年,《泉州學概論》專著也于前年出版了,如有需要,只要時間允許,他可考慮為這些三輪車師傅講一兩次課。
“當然,泉州歷史文化是不能亂講的,或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任意講,要尊重歷史而不能戲說歷史,不能亂講,不能媚俗,不能戲說,否則會讓外地人看笑話。”陳桂炳說道。
“如果能對三輪車夫進行導游方面的輔導與上崗培訓,對街巷狹窄的老城區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可以讓自助游客體驗泉州古城悠閑的慢生活,這種親切的互動交流,讓游客更好地了解泉州鄉土文化。”黎明大學外語外貿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王強,也認同三輪車轉型古城旅游的建議。
人力三輪車對于古城旅游的作用,在西街經營客棧多年的老板洪經緯有切身的體會。“住在西街巷子里的游客,時常拎著行李,想去南門吃個石花膏四果湯,想去逛逛小巷,除了步行,就只有人力三輪車合適了”。
“泉州的三輪車是側邊騎行,我聽過一些游客反饋,倒覺得這側邊騎行別有一番風味。但三輪車若要為發展旅游所用,除了統一培訓、著裝、車型以外,通過一定措施降低和統一收費標準也是必需的,也可考慮在熱門景點設固定的三輪車停靠點,撐起服務水平”。
對此,泉州市旅游局相關科室負責人表示,目前泉州的三輪車比較混雜,無牌無照、私自改裝拼湊拉人拉貨比較混亂,這一群體對泉州古城的了解也是參差不齊,要加以利用就需要經過一番規范和培訓,“如果三輪車確實可以助力泉州古城旅游,那么我們也會全力支持配合”。(海都記者 林永清 陳瑩鈺 攝 影 田 米 王金淼 編 輯 陳世國 視 覺 方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