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姐踩車載客穿街走巷
那些老雇主多半已過世
就在李明海送完關岳廟客人的當口,古城另一邊東湖街附近,身材圓潤的賴姐蹬上三輪車,開始了下午的行程。
賴姐今年53歲,每日的行程很滿當。清晨,她給一家人煮好早飯,收拾好碗筷,7點多便得出門,載兩個小學生上學。丈夫也是同行,但兩人一般各走各的。“載學生要風雨無阻,要準時,還要小心翼翼注意孩子的安全,不過收入穩定,大多孩子她一載就是6年,我已經載出好幾個畢業生了,有的姐姐載畢業了,接著載弟弟”。
中午,賴姐還得回家做飯,下午兩點多再出門接著干活。和丈夫從老家洛江羅溪來泉州,這三輪車一踩就是20多年,踩出了3個孩子的生活費、學費,但踩不出一套房子的首付。一家人一直租房住,為了省錢,就找市區的自建石頭房租。
元宵節那天上午,接到老雇主的電話,賴姐從北門街往雇主家趕。這位雇主是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就住賴姐家不遠。賴姐說,如今會預約三輪車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這些年來載過的老人家,多半都過世了”。
“三輪車也是有競爭力的行業呢”,早年別人都裝上電動機,賴姐想著自己胖,多踩踩也好鍛煉身體,何況加一個電動機2000元,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便沒裝。“可有的客人會挑剔呢,上了車,看你的是腳踩的,慢,就跳下車,不坐了。你跟別的裝了電動機的三輪車并排,踩不過別人,客人也會有意見”。
比導游還會講的三輪車夫
開元寺大門的“紫云”牌匾是何意?一名年輕的導游說,建寺時天上飄著紫色祥云。三輪車夫說,紫云是開元寺原址主人黃氏的衍派。
和導游PK講開元寺
下午3點半,賴姐百無聊賴地在開元寺門口候著。和她一同候著的,還有六七個三輪車夫,他們大多和賴姐差不多歲數,客人不多,大家有秩序地排著隊,前面的接了客,后面的三輪車就往前挪個位置。來客先到先得,是早年留下的規矩。
“我剛載了個年輕小姑娘,做導游的,非要跟我爭論個對錯。”幾聲如講古般鏗鏘的話音打破平靜。循聲望去,一個白發半寸頭的大叔神采奕奕,一副要和大伙說書的架勢。
他和其他三輪車夫不同,穿著西裝和皮鞋,扎著皮帶,把剛經歷的大聲道來。原來,他剛載了個導游小姑娘,他來了興致,便問小姑娘,開元寺大門上掛著的“紫云”牌匾是何意。小姑娘稱那是建開元寺時,天上飄著紫色祥云。大叔語氣抑揚頓挫,“紫云,那是開元寺原址主人黃氏的衍派。”
海都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紫云衍派,是指居住在福建、潮汕地區的黃姓人,大部分屬于莆陽派、禾坪派和紫云派后裔,紫云派的始祖是黃守恭,而開元寺舊址的主人正是黃守恭。
這位大叔姓蔡,63歲了,在西街一帶長大,常在開元寺拉客的三輪車夫都認識他。他說起典故來有條有理,繪聲繪色,還能切換流利的閩南話和標準的普通話。他說,自己這些典故可不是道聽途說、胡編亂造的,多年前,有個游客在他車里落了一本介紹泉州歷史典故的書籍,他本就愛看書,閑暇翻了翻,記住了大部分。
賴姐也在一旁聽得起勁,一下午沒客,倒也不覺得悶。說起和游客的交集,賴姐也有話說。以前曾有廈門的游客提前定了26輛三輪車,來了一趟慢悠悠的古城吃喝游,她就是其中之一。“從鐘樓直下,到中山路吃遠芳包子和牛肉羹湯,逛打錫街、南俊路,再到開元寺,古城一圈下來,半天就收入100元,”賴姐眼里閃過幾分即逝的自豪,“像這樣的好事,10年就遇到過一回,要是能有更多的游客坐三輪車游古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