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動態備受關注。受此影響,這兩天,不少海上作業漁船返程避風。截至7月6日17時,高崎漁港進港避風船舶達455艘。
作為國家級中心漁港、廈門最大避風漁港,高崎漁港不僅滿足本地船舶的停放需求,而且接納漳州、廣東、臺灣等周邊地區漁船以及廈金、廈鼓、廈漳航線客輪、游艇停靠避風。
令人好奇的是,數量龐大、大小各異、形狀多樣的船艇集中“報到”,漁港如何進行妥善安置?廈門市閩臺漁港發展保障中心(以下簡稱“保障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揭秘這背后的“真功夫”。據介紹,盡可能利用好港內空間,把船停靠整齊、保障安全,“一筆直、二交叉”是關鍵要領。這項指揮大工程的背后,離不開保障中心工作人員的精心引導。
“指揮船舶停靠時,扯著嗓子喊上半天是家常便飯。”工作人員透露,隨著各類船舶集中進港,他們會乘著小船、拿著喇叭,操著閩南話,使著“土辦法”,挨條船進行指揮、挨個人進行喊話,逐一引導。“說實話,耗費體力更費嗓子,每次結束,喉嚨都啞得說不了話。但是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和點對點的指揮,我們開展工作更高效,漁民朋友也更放心。”工作人員說。
實際上,不同于停車“搶車位”,漁港內停船有著特別的規則。因為船舶噸位大小不一,而且還需要錨定位置,這要求漁港每塊空間盡可能得到合理、科學的利用。保障中心會提前將進港船舶進行分類,根據漁港不同區域的功能和實際情況設置錨泊區劃圖,讓引導調度更加游刃有余。
落實到具體指揮層面,還需要技巧加持。工作人員形容說,指揮船舶就像軍訓列隊,關鍵在于確定好“排頭兵”。依靠港內地標,偌大的漁港被劃分為不同區域。工作人員精心挑選出各區域的“排頭兵”,再安排后續船舶跟上,從而達到秩序井然的效果。
避險船舶停靠完成后,船內全部人員乘坐港內木機船上岸避險。保障中心根據防臺風應急響應等級,適時開放高崎漁港避險中心,供上岸漁民和船員休息。“當我市啟動防臺風三級應急響應,我們中心全體干部職工將在避險中心24小時值班值守,并為漁民和船員提供休息場所,熱水、泡面、八寶粥等應急食品及應急藥品。”工作人員說。
記者了解到,21世紀之初,高崎漁港正式投入使用。20余載寒來暑往,這里成為周邊地區船舶臺風來臨時的庇護之地。談及未來,保障中心避風港管理科科長黃凌峰表示,高崎漁港內千帆列港的景象,是避風船舶和漁港各管理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高崎漁港將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用心用情做好船舶避風保障工作,努力將高崎漁港打造成漁民朋友可信賴、可依靠的“暖心港灣”。
(海西晨報記者陳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