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題:歷史的回響 和平的宣誓——中國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羅鑫、李建華
7月7日,北京西南郊,陽光普照。盧溝橋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莊嚴肅穆。
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儀式暨《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開幕式當日上午在這里舉行。人們向抗戰英烈默哀、敬獻鮮花……儀式上奏響的《義勇軍進行曲》慷慨激昂,讓人們回想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
88年前,盧溝橋畔一聲槍響,點燃了全民族抗戰的烽煙,并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7日起中央檔案館向社會集中開放的5.7萬余件第七批館藏檔案資料中,一份通電記錄了1937年7月8日,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的抗戰檄文:“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如今,宛平城的城墻上彈痕依舊清晰,盧溝橋下的永定河靜水流深,附近的京廣高鐵線上列車往來穿梭。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將舉行包括閱兵式在內的一系列重要活動,紀念規格高、涉及面廣、注重群眾參與。在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日開幕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是其中的重要一項。
該展覽面積為1.22萬平方米,共分為八個部分,展出照片1525張、文物3237件,將中國人民14年的抗戰歷史貫通呈現。展覽注重以物證史,同時運用AI等科技手段,讓歷史“活”起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介紹,眾多珍貴的文物、史料、視頻等,從多個角度展現抗戰歷史,希望廣大觀眾走進歷史深處,感悟抗戰精神,感悟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理念。
當日,中國各地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緬懷先烈,并以史為鑒、守望和平。
江蘇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高空俯瞰形似“和平之舟”。7日在館前公祭廣場舉行的紀念儀式上,來自抗戰幸存者后代、部隊官兵、社區居民等群體的6名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鐘聲久久激蕩。
“他起來了——/從幾十年的屈辱里/從敵人為他掘好的深坑旁邊……”儀式上,艾青的詩歌《他起來了》,帶領人們感悟中華民族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
參與詩歌朗誦的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四年級學生包容在儀式后說:“我們要將抗日英烈的故事銘記于心,努力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150余名各界代表舉行默哀儀式,并依次向無名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向英勇犧牲的英烈們表達哀思;在江西南昌的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新四軍老戰士受邀為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參觀者講述抗戰故事,激發愛國情、強國志、報國情;在河北邢臺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鳴響的防空警報與深情誦讀的抗戰詩歌《我是盧溝橋》,讓參觀者仿佛與抗日志士們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話……
抗日戰爭期間,眾多港澳臺同胞與祖國共抗外侮,最終共同迎來中華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連日來,港澳臺地區舉行多項紀念活動,呼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在臺北,臺灣社會共好論壇籌備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10余個政黨團體當日冒雨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要求民進黨當局正視兩岸共同抗戰及臺灣人民抗日史實。
“今天我們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就是要發揚民族精神,反對‘臺獨’分裂,致力實現國家統一。”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在活動中表示。
在香港,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日前首映,向觀眾講述二戰期間中國漁民勇救英軍戰俘的人道主義壯舉。放映期間,戰火中結下的情誼引發深深的共情,觀眾席中不時發出聲聲抽泣。
“抗戰期間許多香港人也曾投身戰爭第一線,充分體現了家國深情。”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林鳴說,“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和發揚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
在澳門,以“烽火忠魂”為主題的澳門抗戰人物群像展當日啟幕,數十位澳門抗戰英雄舍身為國的故事在展覽中一一呈現。
“澳門同胞的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從未‘中立’,從不缺位。”主辦方之一、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說。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由“澳門之子”、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鼓舞了無數中華兒女矢志奮斗,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日之際,在黃河壺口瀑布唱響。
題為“黃河回響”的音樂會還在山西多處啟幕,音樂家以天地為幕、山河為臺,攜手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
伴著奔騰不息的黃河,激蕩人心的旋律唱出了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共同記憶,也為當代中國奏響了和平正義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