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當前,鯉城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對接落實江南新區新一輪城市設計,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謀劃推動江南新區城市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江南新區親山近水這一特色優勢,圍繞產業、交通、智能、生態、人才等五大領域增強躍升動力,支撐帶動江南新區城市現代化建設邁入2.0時代。
關鍵詞:產業
暢通“經濟流” 增強城市驅動力
從培育先進制造業新優勢、打造現代化服務業新引擎、構筑新經濟發展高地等方面,持續推進產業轉型提質升級,高品質打造產業生態圈,暢通江南新區經濟內外“雙循環”。
先進制造業方面,計劃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業項目,支持一批根植性強的龍頭企業增資擴營;同時,規劃建立“退城入園”項目庫,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現代服務業方面,聚焦總部經濟、現代物流、全球供應鏈、金融商貿、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規劃布局創意會展、電子商務、旅游集散等業態,培育引進體驗式消費、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
新經濟產業方面,將加快鯉城數字經濟智慧園建設,規劃布局建設新經濟產業園,開展無邊界公園城市、人工智能測試等應用場景試點,催生一批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
關鍵詞:交通
實施三大工程 增強城市支撐力
城市的現代化離不開基礎設施的現代化。鯉城區將通過片區開發、聚城暢通、地下管網“三大工程”建設,拉起城市“骨架”、暢通城市“脈絡”,為江南新區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實施片區開發工程,抓好江濱南路沿線、站前大道沿線、繁榮大道沿線和南迎賓大道北側“四大片區”開發建設,提升江南新區生態、人文、產業布局;實施聚城暢通工程,加快實施一批路橋工程建設,形成區域主干道為骨架、多層次路網為主體、跨域快速路為支撐的交通體系;實施地下管網工程,啟動實施繁榮渠、玉田渠、新步排洪渠等改造提升工程,重點推進霞州引港、仙塘滯洪區和金浦、東浦排澇泵站擴容工程。
關鍵詞:智慧
升級“服務器” 增強城市創新力
推進江南新區向智慧城區升級,需要為江南新區發展裝上穩健高效的“服務器”,鯉城區將緊扣發展戰略定位、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加快聚集創新資源和要素,增強城市創新力。
鯉城區將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新舊動能轉換作用、智慧城市賦能作用,加快集聚各類研究機構、中試機構、專家學者研究所實驗室、教授工作站等,支持產業組織創新,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力爭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8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業達50家以上,新型科研機構達15家以上;做強電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優勢產業,培育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新業態新產業,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翻番;同時,規劃建設集市民健康管理、惠企便民服務、民意直通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大腦數字體系,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效能。
關鍵詞:生態
打造生態圈 增強城市軟實力
借力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品牌效應,充分利用江南新區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內涵,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高標準規劃實施晉江南岸生態公園、烏石山滯洪區等生態環境提升工程項目,構建“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圍繞紫帽山、烏石山,布局生態觀光產業,建設城市綠廊、修復山水廊道,打造全域綠廊體系。
同時,全面厘清江南新區人文要素空間布局,推動樹兜、五星、古店、高山等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落地建設,串點成線,打造江南新區文化展示軸;結合片區開發,整理、集中保護散落的歷史文化建筑,打造城市文化公園。
關鍵詞:人才
招才引智 增強城市凝聚力
以人興城,以城聚人。城市發展少不了人才的推動,鯉城區將通過招才引智、優化服務供給,聚力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為江南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能。
營造充滿活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大力培育引進集聚創新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力爭到2025年,區域內專業技術職稱人員達到1.5萬人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層次人才達到1200人以上。
打造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構建新的區級、產城組團級和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科學制定公共服務配套標準、總體規模和空間布局,布局醫療、中小學校、圖書展覽、文化活動等文體醫療設施,精準匹配市民需求,全面提升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