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物已逐漸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看似繁榮的網絡數字交易背后,卻隱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網購黑灰產”。有的人僅僅是通過虛假退貨,十天內就賺了近5萬元。記者調查顯示,惡意差評的軟件開發和交易平臺,非法信息數據獲取、退貨經驗交流群組等,互聯網黑色與灰色產業相互交織且多處于無管理狀態,在網上滋生了大量的詐騙、訛詐等違法犯罪活動。(南方都市報)
之前,我們對于差評的印象,多是某買家遇到無良商家,根據商品實際質量打了差評,然后就是沒完沒了的“呼死你”,遭各種騷擾電話千里追殺。而現在的“網購黑灰產”,則展示了差評的另一面,買家賣家易地而處,賣家一下成了弱勢一方。因為這里的都是靠惡意差評混飯甚至發財的“職業差評師”。
一般意義上的網購差評,那個“差”是產品質量或商家服務的客觀評述,而這個職業差評的“差”則是一幫網絡寄生蟲的敲詐勒索伎倆和不法謀生手段。這不是差評,而是“黑評”,應被列入“網絡打黑”行動。
“網購黑灰產”早已成為網絡毒瘤,危害甚巨:早在2015年,黑灰產從業人員已超40萬,且兩年間漲了超90%,規模巨大。如果還視其為成不了氣候的小打小鬧,那將是電商生態、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和法治威嚴的多重蒙羞。
如今黑評猖獗,而店主息事寧人,賠錢了事,而非據理力爭,依法維權,除了時間財力等成本投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或是當初電商發展草莽期,某些賣家熱衷刷評刷星刷鉆等“水軍營銷”大法,現在的黑評成災,不過是當初的水軍反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水軍進化出的黑評訛詐,和靠山寨次偽發跡的倒霉店家,聯袂演了一出鬧心鬧劇。災禍頻仍,卻已分不清哪是主因哪是次生災難。
其實,整治“網購黑灰產”,執法并非無空間,比如以公正嚴苛執法,杜絕那些商家“違規違法”空間,不留黑評余地;比如,對于身份信息在內的各種平臺的賬號黑市非法交易亂象,不能再監管乏力。須知,類似的詐騙根就在于個人信息保護不力。真正杜絕黑評,需要各部門合力,“群防群治”,跨域合作,職能部門、執法部門、電信、銀行、互聯網企業平臺都必須加入進來,政策、立法、執法、技術上兜底嚴控,沒有假貨泛濫,沒有水軍經濟,自然無網購欺詐。
貨不對板,則身板不硬,黑評滋生;品質優良,則不懼訛詐,依法維權,“網絡‘黑灰產’才無所遁形”。(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