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拿到iPhone SE評測機之后,我給它裝了個GeekBench 3看了下配置,確定內存是2GB,跑分居然比手里的6S還高了那么一點。
一些網友在下面評論:兩年前iPhone 5S的廣告語“超前,空前”真不是白喊的。
這是句玩笑,不過確實,iPhone SE上并沒什么之前蘋果沒拿出來過的新技術,外形也是大家兩年前就見過的,可今日依舊能引起廣泛的討論。
這其中既有蘋果的品牌魅力,也有人們對小屏幕手機期待。
5S的皮 6S的心
在發布會當日那篇現場體驗中我曾經提到,當時看見臺上那張照片我以為自己看錯了。
這種感覺直到現在還在。將iPhone SE拿在手里,心里卻依然覺得它是個5S,即便它的邊框金屬倒角是磨砂處理,即便后背有“iPhone SE”字樣。
這是一種矛盾心理。不得不承認,很多人換手機并不是功能不夠用,而是追求新鮮感或面子的,一部5S用到現在,再換個外形幾乎一樣的……
如果你并不介意這點,并且覺得4英寸的機身夠精致,58.6毫米寬和113克的機身也還趁手,甚至它背部的天線帶都比6S順眼還順手把攝像頭凸起的問題解決了。
在發布會上,我見到了一些蘋果的相關人士,談話主要的方向是為什么要用5S的造型而不是其他的樣子。
他的答案是,他們認為5S是一個很經典的4英寸屏手機設計,如果現在重新打造一款這個屏幕尺寸的手機,這個外形仍是很好的選擇。
同時他強調,雖然iPhone SE采用了5S的外觀,但它的內部經過了重新設計。
這話不是吹牛,雖然省去了3D Touch感壓屏幕、Taptic Engine振動器等裝備,但A9芯片和1200萬像素攝像頭、NFC芯片等更容易被用戶感受到的部分仍在,將大一圈的零件濃縮進一部兩年前的手機殼中,也算是結構設計師的不小挑戰。
60%的價格 80%的體驗
這種挑戰的結果是讓大家花60%的錢,在一部仿佛兩年前的手機上得到了現在旗艦手機80%的體驗。
蘋果對SE的功能取舍很精明,有選擇性地保留了6S上那些顯而易見的特點,而將一些不那種重要的賣點舍去。
比如1200萬像素攝像頭,這是6S發布時大肆宣傳的賣點之一,也是用戶最常用的功能。
在iPhone SE身上,1200萬像素、F/2.2光圈、4K視頻拍攝(拍攝過程中還能隨時拍800萬像素靜態照片)、live Photos等功能都能找到。它沒有光學防抖,但6S也沒有,只有更大的6S Plus上才有。
SE的前置攝像頭從6S的500萬像素縮水到了120萬像素(跟iPhone 6那代產品一致),但又保留了Retina閃光燈,就是我們在評測iPhone 6S時介紹過的用屏幕充當自拍補光燈功能。
iPhone SE的指紋識別裝置采用了第一代Touch ID組件,在介紹6S時候,我們曾驚嘆新手機指紋識別之靈敏,到SE上,又回到iPhone 6時候的體驗。這是實際體驗打折的部分。
這部分的減分很快就會被蘋果A9芯片、M9協處理、2GB內存加回來,尤其是內存部分,是很多iPhone 5等老用戶最苦不堪言的部分。
iPhone SE(左)的跑分其實比旗艦iPhone 6S還略高一點點
跟6S完全一樣的核心硬件保證了iPhone SE的流暢度,NFC芯片的加入又讓用戶有機會體驗到Apple Pay服務——在國內,人們對手機支付的熱情遠大于美國人民。
在發布會上,介紹它4G功能時候只講到它支持VolTE、最高下載速度有150M,相比6S上支持的4G LTE Advanced,這點確實不算出色。雖然現在看不出來,但如果國內三家運營商正式商用4G ,會感覺網速沒有6S快。
每一項都含有蘋果對這部手機取舍的把握,他們想清楚了這部手機要賣給誰,這些人又在意什么,最終用已經存在產品重新組合了一幅新牌:
最主要的iOS系統有A9處理、2GB內存作保障,流暢度沒問題;攝像頭取自6S,1200萬像素的效果已經飽受贊譽;Apple Pay這種自己力推的服務也沒有缺失;還有玫瑰金的外形,仿佛讓人花很少的錢就能體驗自家最潮的產品。
用戶只要399美元(國內是3288人民幣)被圈進自己的生態中。至于4G 網絡或第二代Touch ID,那是錦上添花的選項,在我看來真正的遺憾只是3D Touch屏幕的缺失,
蘋果相關人士解釋:按目前的結構,很難再把3D Touch放進iPhone SE的機身中。
誰會買SE?
我堅持認為從大屏到小屏幾乎是換不回去的,你會覺得各種不適應。
究竟選不選它,跟眼睛的需求有直接關系。屏幕分辨率不是問題,它和iPhone 6S像素密度都是326ppi,顏色把控也幾乎看不到多大區別。
把手機當通訊工具用,它是個接近完美的選擇,至少不會放在牛仔褲兜里坐下時候感覺卡了一下。
我自己是iPhone 6S用戶,似乎并沒有選它的理由,因為6S各方面都比SE出色,除非你愛極了5S的外觀設計。
如果是iPhone 6那代手機用戶,我同樣覺得沒必要換手機,主要原因是屏幕尺寸,而且這種“半代”更新不如等到九月看看iPhone 7。
如果你是大屏安卓機用戶,已經習慣5寸或是更大的手機,每天在手機上看視頻的時間比其他應用都多,那選擇SE的機會大約有30-40%,小屏幕注定會失去一些看視頻的愉悅感,但它能將你從安卓系統的混亂中解救出來,擺脫各種煩人的彈出通知或流氓軟件的困擾。
iPhone SE真正瞄準的是現有的千元安卓機用戶,甚至那些還在使用非智能手機的人。他們不會花5000塊買個手機,SE便成了極具針對性的選擇。
且不說A9芯片帶來的愉悅感,蘋果產品的精致做工和品牌吸引力就足夠秒殺千元安卓,iOS生態的吸引力也勝過安卓很多。
蘋果是怎么想的?
SE既是增強版的iPhone 5S,也是簡化版的iPhone 6S。
蘋果通過一款兩年前就見過的廉價手機(其實價格也高過很多國產旗艦了)打破了以往一年一更新的節奏,最特別的不止是SE這個名字,還有蘋果的這種行為:用較低的價格給了用戶一把入門iOS生態的鑰匙。
預計以后iPhone一年兩次更新會成為常態;按現在的情況,蘋果只要保證iOS生態的先進與穩定性,把9月份手機縮減一下到春季再發布一次,就能圈住一批新用戶,這部分用戶習慣iOS后不但會花更多錢升級更好的iPhone,還可能成為Mac或Apple Watch等產品線的用戶,如果再看遠一點,他們也將是蘋果的支付服務、智能家居、健康醫療的用戶。
這種情況才是安卓手機廠商們最不想看到的,用戶會因一部“縮水iPhone”進入蘋果制造的無限循環中,本來利潤微薄的安卓手機廠商們處境會更艱難。
我想這才是這次春季發布會那句“let us loop you in”的真正含義。
國內很多廠商,比如小米或樂視、魅族也在努力做軟件生態 服務體系。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布局甚至比蘋果更接地氣,但無論是小米還是其他廠商,用戶量沒有蘋果多。此時一部廉價iPhone出現,恐怕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