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路徑依賴需要形成合力
就新聞傳播教育創新而言,在北大之前,有復旦、人大、南大等多家新聞傳播教育機構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轉型探路。人大新聞學院的復合實驗班模式,打破了四年專業一貫制的傳統本科新聞教育模式,其“新聞學-實驗班”和“新聞學-法學實驗班”的新聞教育模式成效顯著。復旦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改革走得更遠,其本科2+2教育改革(2年修讀非新聞傳播專業,2年主修新聞傳播專業),所嫁接的專業方向更加多元,達8個之多。5年來,復旦2+2教育模式得到了業界和新聞傳播教育的充分認可。
以上還只是本科層面的,在研究生層面的改革共識和創新動作更為顯豁。隨著專業學位的普及和深化,新聞傳播教育走向細分是大勢所趨。北大健康傳播專業碩士的出爐,是這種趨勢的又一典型案例。如今的新聞傳播教育,一方面在本科階段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在更高的層級尋求專業細分,尤其在以培養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為主打目標的專業碩士教育方面,定制化和細分化趨勢日漸明晰。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不再強調以“大一統”批量生產為主,更傾向于精準化、定制化培養,針對社會和業界需要,實行定制化生產。這種教育模式雖然還沒有完全普及,但無疑是不可逆行的取向。就當前而言,新聞傳播教育界的路徑依賴仍難打破,新聞傳播教育創新尚未形成系統合力。
新聞傳播教育切忌跟風趕潮
新聞傳播教育轉型勢在必行,但也要防止一哄而上,跟風趕潮。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呼應時代召喚,跟上新聞傳播業態變更的節奏,但并不意味著,業界流行什么,新聞傳播教育就要“零時差”跟進,更何況,在如今新聞傳播業態充滿不確定性,行業泡沫被吹得很大的情況下,新聞傳播教育跟風趕潮,面臨的風險甚大。新聞傳播教育不能按兵不動,也不能跟風冒進,應與業界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做短線投資,而應做中長期考量。如果新聞傳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快品”,人才的附加值低,成長性差,這種短線人才,在今后的職場中是沒什么競爭力的。新聞傳播教育不能盲從社會流俗和行業風口,既要有定力,也要有穩健的行動。唯有如此,才會在這場新聞傳播教育轉型中把握主動。(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
(原標題為《 傳播新業態倒逼新聞傳播教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