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梨園戲 宋元南戲活化石
泉州梨園戲,被稱為“宋元南戲活化石”、“古南戲遺響”,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孕育于泉州,是南戲傳入泉州、晉江一帶后,與當地的百戲、歌舞、雜劇、傀儡戲結合,并吸收本地聲腔“泉音”而形成的,它至遲在明代已經產生,當時稱為“泉腔”。
妝容精致,科步規范,至今仍散發著傳統魅力的梨園戲,上周六晚在泉州梨園劇院上演
推薦人: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
制敵術:最古劇種優雅聲聲慢
梨園戲,被稱為“宋元南戲活化石”,在京劇、昆曲都沒有的時代,她已有一部“宋元遺篇”的劇本遺落在民間。
這出手抄梨園劇本《朱文走鬼》,在上世紀50年代,被劇團在地攤中尋到。這出劇的劇本與曾記載在500年前明朝的《永樂大典》的“宋元遺篇”大同小異,因此也被稱為“海內孤本”。
梨園戲的活化石之意不僅在于其劇本早,她始終堅持的十八步科母也是古老范式,那種穿越時光的古早味,連不同語言的外國觀眾都能品味出來。
三天前,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活化石”再上演,吸引了8位來自俄羅斯、法國和加拿大的外國觀眾。
8位外國朋友已經在福建呆了約一周時間,分別看了梨園戲、高甲戲、閩劇、木偶等劇種。
他們問幫忙翻譯梨園戲字幕的法國小伙子石峻山:什么戲劇最能代表泉州文化?石峻山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當然是梨園戲!”
石峻山說,喜歡看戲、看得多的人,一看就明白梨園戲保留著傳統文化內涵。在他看來,不少中國劇種受西方話劇的影響,逐漸迷失了自己。而梨園戲有規范的十八步科母,是純粹的、傳統的套路。因為與眾不同,所以對他極具吸引力。
維持著傳統,需要一份細心和耐心的堅持,而這份堅持,又內化為梨園戲在妝容、科步、唱腔的精致與細膩。如非真藝術,今年元宵期間,又怎能吸引京滬等地的年輕戲迷不遠千里前來泉州看梨園戲呢。
不過,這也與梨園戲走出去的開放心態不無關系。梨園戲經常在國內外巡演,明年6月起將前往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巡演,還受邀參加2015年6月舉辦的契訶夫藝術節,此前只有北京人藝參加過話劇表演,梨園戲有望成為參演的第一個中國劇種。
本月底,在韓國光州舉行的“東亞文化之都”授牌儀式上,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將參與“泉州半小時”表演,上演6分鐘的梨園折子戲。
二度梅花獎得主曾靜萍是主演。她稱,有信心征服韓國、日本觀眾,因為“大家都是慢吞吞的優雅表演,更容易有文化認同感”。
在歷史上,中日韓關系密切,尤其是日本琉球曾作為中國附屬國,當有皇帝冊封儀式時,使臣就是帶著梨園“七子班”,從泉州沿海前往琉球。曾靜萍說,日本朋友現在還特別喜歡《朱文走鬼》、《王十朋》等梨園戲經典劇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