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戲
推薦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團長何杰
制敵術(shù):以丑為美最得厝邊心
高甲戲《連升三級》第七場“連升”
要說最有本地群眾基礎(chǔ)的,還是得屬高甲戲。
高甲戲源于明末清初閩南農(nóng)村,最早是扮演《水滸》的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裝游行。因劇本人物出彩,說泉州腔,唱南音曲,武打動作精彩,過年看戲,看的大多是高甲戲。
高甲戲行當?shù)膭澐郑挥猩⒌⒊笕齻€,后來陸續(xù)增加,與京劇大致相同。主要分為生、旦、丑、北(凈)、雜五類,還有貼、外、末等。
其中,聲名在外的還是高甲戲中的“丑角”。
丑行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為文丑和武丑,文丑還有“長衫丑”、“短衫丑”;武丑有“師爺丑”和“捆身丑”,女丑還可以細分為“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等。
十多種“丑”形成亦莊亦諧、以丑見美的特色。上世紀60年代,高甲戲《連升三級》轟動一時,被譽為“南海明珠”,從此丑角幾乎成為高甲戲的代名詞了。
2006年,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而作為戲劇中的一個單項,即形成于1930年的“柯派高甲戲丑行表演藝術(shù)”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
其實,千萬別被丑角搞暈了,高甲最早還被稱為“大氣戲”、“蟒袍戲”呢。因為形成較晚,后來還吸取了木偶、京劇的武打程式;借鑒了梨園戲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里還能找到南音的痕跡,還有民歌小調(diào)和傀儡調(diào)。所以如果你看高甲戲,找到了活潑、詼諧、粗獷的感覺,那就對路了!
最近中國戲劇獎的小戲小品比賽正在舉行,在初審至復(fù)賽中,全國200多個參賽項目篩選至57項,最終高甲戲選送的《送水飯》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殺入決賽。評委表示,在全國戲劇正在追求大制作的時候,小制作的高甲戲更顯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