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門頭獅、舞獅、獅陣等等,“獅”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發(fā)展出很多個性化的物件,獅子形象、文化、精神深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為群眾喜聞樂見。作為中國唯一一座以“獅”命名的城市,地名的特殊文化屬性,賦予了這座濱海小城別樣的文化魅力。本期《閩南故事》,我們就來講講石獅與“獅子”之間的不解之緣。
獅標
1 這是代表著誠信的“石獅子”
獅子與石獅這座城市的緣分,可以追溯至隋朝。隋朝以前,石獅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因位于沿海各地與泉州往來的通道中心,運鹽販魚者終日絡繹不絕。當時有一條“東京大道”橫貫其間(即現(xiàn)在的石獅市區(qū)寬仁街館頂),為了御風雨避寒暑,商旅集資在這條路上建了一座石亭,取名“觀音亭”。后來,又有善男信女在石亭旁建了一座“鳳里庵”,庵前立了一尊石雕獅子,供信眾參拜。在漫長的歲月中,觀音亭周邊的各種買賣攤點逐漸形成,演變成石獅最早的村落。在通信不發(fā)達的年代,商人們?yōu)榱饲⑸袒蛘咦h事,選擇以庵前的“石獅”作為標志物,大家相約在石獅子旁見面。久而久之,這種約定俗成的“通信”方式演變成一個地名——石獅。
石獅市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洪亞懷介紹說,“石獅不僅僅是地名,它更是一種誠信,我們幾時在那個地方見面,所以石獅不僅僅是地名的起源,還是各路人馬來到這邊的一種約定、一種誠信、一種信諾。”可以說,這尊石獅子賦予這座城市一個響亮的名字,也給予這座城市一個特殊的精神品質,從此別具一格的獅文化,在這一方熱土沁潤生花。
鳳里庵前的石獅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于石獅耕地面積有限,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簡單的農業(yè)經(jīng)濟無法維持人們的生計,一批批石獅人為生活所迫,帶著先人的家訓和家人的不舍,拜別祖先、漂洋過海,謀求生計。
大侖社區(qū)華僑蔡友成遠渡菲律賓,他誠信待人,公平交易,在當?shù)刳A得良好的口碑,也給他帶來豐厚的經(jīng)濟回報。1949年,蔡友成回鄉(xiāng)建造“振成樓”,鐫刻楹聯(lián)“振作經(jīng)營孚信義,成全交易貴公平”“處事能和情所感,守身貴約分當安”作為家訓,教育后代做人要講誠信,處事秉承公正之心。同樣的,我們在永寧鎮(zhèn)子英村遠芳樓,也看到“誠信”的蹤影。“信用二字能助人之成功,乃無形之資本;無信用,縱有才能學識,亦無所用。”意思是說,做人要講信用,信用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條件,也是最重要的資本。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就算有很大的本事,但他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shù),最后也可能一事無成。
鳳里庵前石獅子所代表的“誠信”精神品質,隨著華僑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xiāng)落地生根,成為他們最重要的資本,也是最終獲得成功的基礎。不僅如此,鳳里庵前石獅子也涵養(yǎng)了一方人,造就了石獅人“講誠信、守契約”的現(xiàn)代商業(yè)精神,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軟實力,為譜寫石獅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2 這是寓意著平安的“守護獅”
中國并不產獅子,中國人與獅子在史書上的第一次正面相遇,是東漢章和元年。獅文化傳入福建后,在八閩大地不同地域文化的浸染下,咆哮荒野、睥睨萬物的獅子形象,變得更加和氣安詳、溫順可愛,增添了不少傳統(tǒng)吉祥符號,并逐步演化成能夠驅邪納福、守護一方的瑞獸。在閩南傳統(tǒng)建筑中,獅子的藝術形態(tài)也頻繁現(xiàn)身。
位于后桿柄村的楊家大樓,其創(chuàng)建者楊邦梭19世紀末期遠渡菲律賓,憑借著吃苦耐勞、誠信待人的精神品質,成為菲律賓的“煙草王”。1933年,楊邦梭回鄉(xiāng)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壯的楊家大樓。
為迎素月牌樓上的小獅子
獅子形狀的滴水獸
在“迎素月”牌樓上,左右坐著兩尊憨態(tài)可掬的小獅子,加上中間的泥塑天使,獨具特色。洪亞懷介紹說,“獅子的形象本身就是雄壯威武,這里表達了主人想做出一番事業(yè)的內心憧憬。還有一點,獅子是辟邪的瑞獸,也表達了主人楊邦梭渴望這一方水土平安的心態(tài)。”
在閩南地區(qū),“探大錢,起大厝”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也是華僑衣錦還鄉(xiāng)的樸素愿景。在這些建筑上,華僑傾注了自己的心血與情懷。永寧鎮(zhèn)中西合璧的旅菲華僑王立璇故居流光溢彩,屋頂煙囪以仰天的“獅子戲球”石雕作為排煙口,寓意“蒸蒸日上”。寶蓋鎮(zhèn)前坑村旅菲華僑郭德錦、郭德雄故居,在屋檐上放置有獅子形狀的滴水獸,不但有“辟邪納祥”之功能,也有“喜氣迎賓”“駐財納福”等功能。
每一棟光鮮亮麗的番仔樓背后,都是一段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包含了華僑無數(shù)辛酸血淚。踞守在建筑物上的獅子形象,它是華僑打拼闖蕩的印記,經(jīng)歷了閩南華僑使海讓路、撥浪靠邊的拼搏路,也見證了奮斗者不忘家鄉(xiāng)、飲水思源的情深。多少年來,這種拼搏敢闖的精神以及愛鄉(xiāng)念祖的情懷,始終在閩南人的血液里流淌,成就了一代代閩商傳奇。
3 這是象征著 拼搏的“東方醒獅”
驅車進入市區(qū),迎面而來的是石獅市標——“東方醒獅”。它雄風凜凜、昂首而立,用石獅人最直白的方式迎接著八方來客。
假如說鳳里庵那尊憨態(tài)可掬的石獅子,賦予這座城市的精神品質,那么作為這座城市的精神圖騰——東方醒獅,則見證著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建市來石獅的滄桑巨變。“東方醒獅作為石獅的市標,形神兼?zhèn)洹|方醒獅從外形來看,威風凜凜,霸氣十足,這恰好契合了石獅人永不言棄、奮進有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文特質,這里面體現(xiàn)出來的是這座城市背后所承載的改革的精神、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務實的作風。”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道。
石獅市政府的人民廣場旁的石獅子
石獅市政府的人民廣場旁的石獅子
1987年,旅菲華僑黃光坦、黃光贊兄弟回鄉(xiāng)探親,慷慨捐資60多萬元助力石獅子的建造;1990年2月,一座高9米、重240噸的大型城雕石獅子屹立在石獅的城市入口處,這座雕像被命名為“東方醒獅”。
“東方醒獅”為石獅的知名度帶來質的提升,也在文化和經(jīng)濟方面帶來顯著效益,一批以“獅”命名的企業(yè)相繼誕生。后來,石獅發(fā)布的城市IP以及我國香港、菲律賓等地的石獅同鄉(xiāng)會都以獅子為元素。海(境)外同鄉(xiāng)會成立后,僑親還特意回到家鄉(xiāng)打造了兩只石獅子作紀念。而在石獅市政府的人民廣場旁,108只各式各樣的獅子組成的“百獅園”,成為市民的休閑場所。
千百年前,鳳里庵前的石獅子憨態(tài)可掬、質樸敦厚;千百年后,東方醒獅威風凜凜、剛猛霸氣,也似乎有了約定,跨越歷史和現(xiàn)實,兩只獅子遙相對望,完成了一次時空經(jīng)緯的對接,延續(xù)著誠實守信、愛拼敢贏的精神品質,講述著石獅故事。(記者 黃澤芬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