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淇齊 賴小玲 周湖健 胡彥明)
執節巷和文勝巷是泉州舊城區東北隅的兩條小巷。因兩巷相連,不少人會將這兩條小巷混淆為一條。雖說小巷現在其貌不揚,稍顯僻靜。然而,和泉州老城區的諸多小巷一樣,千百年前這里曾經風光旖旎。文勝巷因出了不少大文人而得名,巷內至今還保留著兩座較完整的明清古大厝和一座文勝古地廟。
走到文勝巷的盡頭,穿過一條小路便是執節巷。南宋時期,曾擔任兵部侍郎的泉州人諸葛廷瑞出色完成了出使金國的任務,宋光宗贊其“執節有度”。后來,泉州太守感念其風范,在此處立“執節”石牌坊,同時興建了“執節宮”。再后來此處便逐漸形成了一條街巷,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執節巷。雖然現在石牌坊和執節宮的蹤跡早已尋不見了,但巷子仍在,巷內的故事仍在流傳。
本期《藏寶圖》帶您走進執節巷和文勝巷。
文勝巷謝氏古厝
文勝巷 謝氏古厝
文勝巷
壹
文勝巷:“盛產”大文人的巷子
文勝巷位于朝天門東南側,東接執節巷、模范巷,呈東西走向。在明代時,巷的東段為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軍隊營房駐扎地,被稱為“營房街”。后因在巷中居住的21戶人家中有18戶出過大文人,所以因此巷子被命名為“文勝巷”。
在時光里漸漸滄桑的古厝
經過歲月的變遷,這里的許多古大厝已不存在,而保留至今、規模較大的古大厝當屬文勝巷巷頭的謝宅。
該大厝皆朝北向,為三進建筑,是保留較完整的明清古厝,不過,右邊的護厝也早已被拆掉;古厝里的部分房間,只剩殘垣斷椽,被風雨銹蝕得黑跡斑斑,難辨本色,沒有想象中的“書卷氣”,只有院落里的平淡生活和故事碎片——屋子里住了幾戶老人家,平均年齡80多歲,年齡最大者97歲,他們在這里養老,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記者走訪時,他們正煮花生、曬花生,有幾位老奶奶正在腌制姜片做配菜,生活很簡樸。他們笑呵呵地跟我們交談了起來:“這個姜可是挑最好的,夏天食欲不振時吃一口,可開胃了。”
老人們的兒孫們都已搬離古厝,老人們卻因為種種原因,始終不愿從這里搬走。也許他們已經習慣了這里、留戀著這里,畢竟老厝凝聚了他們太多的歲月記憶與情懷。他們嘴上反復念叨著:“不習慣住現代樓房,還是住這里舒服。”
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們對于參觀者,始終流露出一種樸實的熱情,“聽說這里最早是白石墻裙、紅磚墻面,屋上鋪板瓦、筒瓦,屋脊高起,雙頭都有石雕,非常漂亮。”住在這里的一位老先生表示,現在的古厝是曾遭破壞后重修的。
可惜,一切美好的描述都只能存在記憶中,流逝在那些過去的時光里。
文勝巷 謝氏古厝
文勝巷老人過得很愜意
流傳忠烈故事的文勝宮
在這條“盛產大文人”的文勝巷內轉悠,坐落于巷口的文勝宮最顯眼。
文勝宮掩映在一片紅墻黛瓦的古厝與新建的現代居民樓中。宮的入門上方懸掛有“文勝宮”的橫匾。
走到宮里,仿若走進另一個世界:與外面的喧鬧相比,這里顯得格外清靜。整座宮坐東朝西,建筑小巧但不失莊嚴。只是令記者奇怪的是,宮里供奉的既不是佛也不是仙,而是唐玄宗時期的宮廷樂師雷海青(田都元帥),配祀文武王公、蘇夫人媽和土地公。
一打聽,原來關于文勝宮,流傳著一個令人動容的忠烈故事。傳說這位田都元帥雷海青文武雙全、能歌善舞,被唐玄宗賜封為狀元及第、翰林院大學士,掌管宮廷歌舞和梨園戲劇。雷海青創作了大量的歌舞樂曲,改革了許多戲劇樂具,徒弟遍及八閩,成為一代戲劇、音樂大師。“安史之亂”發生后,悲傷的雷海青用琵琶抵抗賊人,拒絕為安祿山彈琴作樂,最終遭凌遲處死。唐皇感于雷海青的忠貞不屈,追封他為“唐忠烈樂官”。相傳,他死后曾多次顯靈,暗助郭子儀反攻長安叛軍。后來郭子儀向皇帝請封,唐肅宗便封雷海青為“田都元帥”。民間敬重他保國安民,于是為他立祠祭祀,祈求地方安定、安居樂業。
如今,文勝宮周邊已成為居民的聚集地,宮里宮外每日呈現熱鬧的景象。
執節巷
執節巷深處的古井
執節巷同蓮寺
貳
泉籍使臣執節立功 僑僧禪心重修古寺
從南俊新街中后段的一處巷口往內拐,便是執節巷。巷子的名稱讀起來有些拗口,其實背后還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傳說。
據有關資料記載,這與南宋時期曾任兵部侍郎的泉州人諸葛廷瑞有關。南宋時期,金國入侵,適逢金世宗病逝。于是,無奈之下,南宋皇帝只得派諸葛廷瑞出使金國。來到金國后,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下,面對金國君臣上下的威脅和侮辱,諸葛廷瑞并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退縮,相反他以不卑不亢的氣度與風范,令盛氣凌人的金人一時無計可施。不辱使命的諸葛廷瑞,最終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后來,為了紀念諸葛廷瑞所作出的貢獻,后人在其故里立下了“執節”石牌坊,同時還興建了“執節宮”。
沿著執節巷往里走,街旁兩側的房屋,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修建,紅色的磚瓦,綠色的窗欞,讓人不禁將思緒拉回到那個年代的泉州生活。走不遠,便能隱約看見一座寺廟,與一排房屋并排,靜靜地坐落在巷中的一隅。抬頭望去,方才知道這座寺廟原來就是“同蓮寺”。
據了解,同蓮寺原名洞靈庵,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928年,由開元寺轉逢和尚對其修葺擴建,此后,便改名為同蓮寺。在此之后,同蓮寺還經歷了多次重修。特殊的歷史時期,寺宇遭到嚴重破壞。所幸的是,轉逢和尚的弟子——新加坡僑僧廣凈法師捐助資金翻建,重修工程歷時兩年,并于1987年竣工。
1993年,僑僧廣洽長老、依蓮貞士回國觀光。他來到這座年久失修的同蓮寺,當時,廟堂周邊民房建筑皆高出廟宇,使同蓮寺顯得更加黯淡。而寺中蟻患蔓延的景象,更是讓他頗受觸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僑僧廣洽長老、依蓮貞士最終倡議再次重修同蓮寺,廣凈老法師則再次傾力相助。經過這一次次的修葺重建,同蓮寺終于得以逐步建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規模。
如今,同蓮寺恢宏壯觀,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由山門、韋陀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廂、轉逢和尚紀念堂、功德堂、藏經閣等組成。寺內建筑各自獨立、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布局得體。殿宇樓閣構造獨特,雕工細膩精湛。其中,韋陀殿與山門連為一體,呈長方形,大雄寶殿則為正方形,皆為重檐歇山頂、翹脊飛檐、雕梁畫棟、鏤刻堆剪、金碧輝煌。殿內的三世佛、觀音菩薩、阿儺迦葉、善財玉女、護法神等塑像或鎏金,或彩繪,皆為脫胎塑像,獨具特色;新加坡僑僧所贈送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尊銅像胸廣腰細,有異于其他寺院的塑像;兩壁廂龕中有十八羅漢瓷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梁柱間有八個飛天舞伎,斗頂蓮斗、兩手前伸、面容姣好、衣帶飄曳,造型生動美觀。寺中楹聯皆出自名家名僧之手,立意深遠、禪味濃郁。世界僧伽協會會長瑞今法師聯曰:“同發菩提心,修成圓滿覺;蓮結般若子,長成智慧華”;新加坡佛教協會前主席妙燈法師聯曰:“同證法身,一今靈山儼然未散;蓮開覺路,十方世界稽首皈依”;新加坡名僧廣凈法師聯曰:“功在禪門,長培福果;德重梵剎,永結佛緣”。妙聯佳字,為寺院添增了不少人文景觀……
這座藏于市區小巷內的寺廟,青煙裊裊,香火繚繞,時不時從里面傳出的梵音經聲,令這條巷子增加了幾許清凈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