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祈風儀典現場重現(泉州市文廣新局社文非遺科供圖)
祈風儀典
推薦人:九日山文管所所長胡家其
制敵術:石刻為記千年守候
1991年2月的一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泉州考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重溫了一遍九日山祈風儀典后,在南安豐州九日山石刻中,又增加了一方。
上題: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風儀典之后的700余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里。作為朝圣者,我們既重溫著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
南安豐州九日山上,70多段摩崖題刻中,有13方是祈風石刻。
石刻記錄了北宋1104年至南宋1266年間,泉州海船出發前的11次祈風典禮。
因泉州古時海上交通發達,人們為求得行船順風,常要舉行“祈風儀式”。南宋曾兩任泉州名太守真德秀在其祈風祝文中云:“惟泉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番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欲使風之從律而不愆期者,神也。”將泉州海外貿易的重要性以及祈風典禮的緣起,說得一清二楚。
當時,泉州港出入大量番舶船隊,夏季來,冬季去。由于當時的遠洋航行,專靠信風驅動,故每逢海舶往返季節,就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的主管官員,率僚屬到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側,舉行祈求海舶順風的典禮,并將留字鐫刻于九日山中的巖石上。
不僅是祈風盛典,誰能想到,千年前,海絲從這里啟航。
根據記載,泉州海交歷史應溯源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當時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南遷入閩,泉州海外交通得到了初步發展。位于九日山下的金雞溪“梁安港”,成為對外交通港口的中心。
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又名“真諦”)來梁安港延福寺,翻譯《金剛經》,又換乘大船回國。如今,九日山延福寺邊的拘那羅陀“翻經石”遺址依然存在,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交史料記載,也成為九日山曾是海絲起點的一大佐證。
名山古剎,海潮濤聲,祈風送舶。南安豐州九日山,山上斑駁的石刻,數百年來不停傳誦著昔時弦歌鼎沸的祈風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