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遺址之一的德濟門廣場
海絲遺址
推薦人: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主任黃躍進
制敵術:一街9址遺珠無數
想知道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留下了什么嗎?法石港附近1.5公里的石頭街,就可以告訴你答案。
古泉州港,也即泉州“三灣十二港”的總稱,法石港是其中之一。它邊上的石頭街沿路,迄今仍可見9個文物古跡:真武廟、文興宮、美山媽祖廟、2個古碼頭、海印寺、伊斯蘭教徒墓碑遺址、古海絲遺址、明代刑部尚書的古墓。推動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人物——提舉閩廣市舶的蒲壽庚也誕生于此。聞名于外的蚵殼厝,也是“舶來品”。
這個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留下的遺址又何止這些。每個朝代,都有它不可磨滅的痕跡。
唐武德年間,位于泉州東郊的伊斯蘭教圣墓,安眠著當時航海來到中國的兩位穆斯林先賢的圣墓,成為1300多年中阿往來與友誼的歷史見證。
元代,馬可波羅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時,就是從泉州乘坐“福船”;如今的德濟門遺址、聚寶街一帶,是當時眾國商人的集聚地。
明代,三寶太監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去圣地麥加之前,專程來到泉州伊斯蘭教圣墓參拜,泉州地方官為之刻碑為紀。
海上交通帶動內陸經濟,泉州興起造路、修橋的熱潮。以洛陽橋為代表,橫架江河之上的100多座石橋,連接著中斷的道路,世稱“閩南橋梁甲天下”。
以石塔為航標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奇觀,六勝塔和姑嫂塔均為宋元時期泉州港的航標,雙塔遙相呼應,歷代以來為無數中外船舶引航指路,平安地駛進東方第一大港。
這些遺址,有些在海邊,有些在內陸,它們因海而生,在這座濱海之城孕育生長,它們曾經是忙碌的市井十洲人的避風港,如今依然安靜地向往來泉州的賓客們訴說著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