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之變:從勵志回歸大學精神
(中國教育報制圖)
學問或謀生,物質或理想,不管到什么時候,這都是畢業生們要面對的問題。
民國時期,中國積貧積弱,特殊的時代里,出現了一批有才學、有膽識、有魄力的大學校長。他們對學子的一些講話,時至今日讀來,仍振聾發聵。
近幾年,當代的大學校長演講越發受到關注,一些校長個性鮮明的講話也被熱烈討論。那么,什么樣的演講是好的?也許正如一位學子所說,如果多年后,畢業生還記得當年的畢業典禮上校長說過什么,在這些年里,不止一次覺得它是有意義的,那就是好的畢業演講。
民國時期的經典演講
在民國時期的畢業季,彼時的校長、院長們也“奉獻”了不少經典演講。近百年之后,它們在傳統媒體和新興社交媒體上找到了二次傳播的“一席之地”。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鐵芳指出,“民國時期大學校長的演講,都非常注重大學精神的引入,在不斷言說大學理念過程中,把這所大學特有的精神氣質帶給畢業生。當大學校長站在大學生面前演講時,他就是大學。”
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一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
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
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
現在青年第一弱點,就是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結果不是僥幸,便是退卻。所以近來人物一時僥幸成功,則譽滿天下;一時遇著困難廢然而返,則毀謗叢集。
胡適:不要拋棄學問
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撙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當代大學畢業演講之變
“根叔風格”的發酵、網絡熱詞的串燒,這是近幾年大學校長講話留給網友們普遍的印象。對此,各方自然有褒有貶,而熱潮退溫后,不少校長也開始在演講時更注重思想內涵,回歸教育理想這樣的主題。
傳統致辭:忠告+說理被指毫無激情
廣東某知名高校校長秘書透露,校長們的畢業典禮講話有個傳統的共同格式——“今年,我校共有××名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提出×點希望……”畢業時把有關數據和校長意圖套進去,一篇講話就生成了。
有例為證:2009年,北京大學周其鳳校長在畢業典禮上提出“要服務國家戰略”;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演講題目是《牢記責任,獨立思考,誠信為人》;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提出“永遠不要忘記出發時候的理想”。
多年來,這類畢業典禮致辭被指為“形同公文、毫無激情、格式固定。”
現代演講:潮語+賣萌網友大呼感動
2010年起,伴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的“根叔式”講話一炮而紅,知名大學校長紛紛告別一本正經的字眼,加入了青春、“賣萌”的新鮮網絡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方在形式上搞起創新,請來男生宿舍樓一名普通的宿舍管理員——60歲的吳光華作為教職工代表,為畢業生致辭。吳光華講道“想繼續為你們收被子、縫衣服、熱牛奶、熬姜湯”,感動全場也感動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