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的辛勞
工作日的白天,張苗珍要獨自承擔起帶外孫子的責任。雖然她之前已經帶過孫子孫女,但歲月不饒人,年紀一天天大了,一天下來,等女兒、女婿下班接過孩子,她常常累得話都不想說。
吃完早飯,張苗珍通常會用手推車帶外孫去公園玩2個小時,然后回家,路上經過菜市場順便買點菜,回家之后哄孩子睡了自己再匆匆做飯、快速地吃飯。女兒如果有空回家給孩子哺乳,午飯就能按時吃上,如果有事回不來,吃飯就變得十分漫長,有時候干脆拿剩飯剩菜湊合一頓。
“男孩子越大越不好帶,一天下來,真是提心吊膽、腰酸背疼。”張苗珍說。前段時間,她帶著外孫子在公園里玩,在和別的老人說話的當兒,一個沒留神,外孫子從嬰兒推車里栽了下來,頭著地,磕破一大塊頭皮,孩子哇哇大哭。她當時就慌了手腳,手忙腳亂地抱起孩子,生怕孩子摔壞了,也不管什么迷信不迷信,慌亂地趴在地上給孩子叫了半天魂……
“好在閨女沒有埋怨。”張苗珍說,女婿也沒說什么,我都想好了,如果女婿埋怨我就讓他媽來帶,我不干了。雖然她知道,讓孩子奶奶來北京不太可能,因為孩子奶奶在鄭州幫大兒子帶孩子。
張苗珍最羨慕兩個老人看一個孩子,“至少能互相說說話吧,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也有個伴兒,互相照應一下。”她向往地說。
丁女士的媽媽和婆婆都在北京幫忙帶孩子。一個主要負責買菜做飯和家務,另外一個主要負責孩子。
“即使兩個年歲差不多的老人,觀念上、想法上也有很多不同,一大家人在一起,經常互相妥協的時候多,誰心里都難免委屈。”丁女士說,但也沒有辦法,兩個孩子都還小,正是需要人的時候,請保姆貴不說,請到好的讓人放心的保姆太不容易,與其在家政公司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如請老人來更劃算。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穆光宗說,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的利好表現在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資源,共同應對養老和育幼的雙重挑戰;其弊端在于處在同一個屋檐下容易產生摩擦和沖突,好在血濃于水。只要彼此懷著“家和萬事興”的堅定信念并付諸實踐,代際之間和諧共生不是夢,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張苗珍的女兒如果中午回不來,經常打電話問需不需要叫外賣;女婿一到周末就主動承擔起帶孩子的任務,盡量讓老人多休息,每次出去玩也都帶著老人,讓她和外界多接觸……
“現在養孩子太精細,吃的、玩的、穿的都太講究。我那時候5個孩子,也沒有現在一個孩子的花費多。幾個月大的孩子要智力開發,孩子懂什么呀?”雖然這樣說,一頭白發的陳喜梅還是拿起女兒給外孫女準備的“閃卡”,瞇起老花眼睛,一字一頓地給孩子讀起上面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