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漂族”
老人們迫于不同的形勢,從全國不同的地方來到北京,說著不同的方言,從事著相同的“工作”,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在他們的子女出生后,他們的父母也紛紛來到城市,幫著照料孩子和家庭。這些跟隨子女從外省市的農村或城鎮到現居住地短期或者長期生活的、非本地戶籍的異鄉老年人,被稱為“老漂族”。
老人。(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專家認為, 城市“老漂族”的存在反映出家庭養老的合理性以及家庭育幼的必要性。老年人要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活動,暫將他鄉做家鄉,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了小區大門左拐,過一個紅綠燈,下一個路口有家小賣部,在小賣部那左拐,然后一直往前走就是小公園;而去超市則出門右拐,胡同口再右拐,過兩個紅綠燈……”
每次出門,張苗珍(化名)都要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
今年62歲的張苗珍不識字,來北京之前,很少出自己的村子,去最遠的地方是縣城。幾年前,為了幫女兒帶孩子,她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
“北京的太陽每天都從北邊升起。”張苗珍常跟人開玩笑說。剛來北京,她在公交車上暈的一塌糊涂,一個多小時后下車時,雖然努力回憶老家房子的方位來確認方向,但每次都是錯的。以后她慢慢習慣了用左和右來辨別方向……
和很多從老家來到北京的老人一樣,她要適應的東西還有很多。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在他們的子女出生后,父母也紛紛來到城市,幫著照料孩子和家庭。這些跟隨子女從外省市的農村或城鎮到現居住地短期或者長期生活的、非本地戶籍的異鄉老年人,被稱為“老漂族”。
“城市‘老漂族’不斷壯大是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同時也帶有二元結構和戶籍區隔的特點,就是人戶分離。城市‘老漂族’的存在反映出家庭養老的合理性以及家庭育幼的必要性。”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