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眺望
游本菊原本想著,等孫子大了上小學就可以回老家了。但今年孫子都上二年級了,她還是沒走成,兒子、媳婦工作一如既往地忙,晚上經常七八點下班甚至更晚,她要走了,孫子放學就沒人接,兒子、媳婦回家也吃不上一口熱飯。
“等再過幾年,孫子大了能自己上下學了,我就真能回去了。”游本菊說。在老家,有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有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還有自己說聚就聚的同事和兄弟姐妹。
張苗珍的老家,有她常常想念的孫子,有見面就能聊上半天的鄰居街坊,還有她喜歡的每天晚上的扭秧歌。北京雖然也有人跳廣場舞,但她每次都只在旁邊看別人跳,自己從來不跳,一是帶孩子時間少,二是覺得和那些人“不一路”,跳的不一樣。老家還有挑高三四米、進深十來米的大房子,不像在女兒家,只能睡在客廳的一個角落。
還有很多老人和游本菊懷著一樣的想法。陳喜梅也盼著回老家,這兩年,她的右腿經常麻得走不了路,在北京看了兩次都沒見好。“醫院的人太多了,去了得等上大半天,女兒、女婿都忙得很,再說了,在北京看病老家也不能報銷,所以還是等回去再說吧。”陳喜梅說,女兒正在給孩子找托管機構,找好了自己就能回去了。
可是,總有一個理由讓老人們留在北京。
孟秀霞(化名)的這一愿望就被無限期延長了。因為,幾個月前,她的兒媳婦懷上了二胎。
“生孩子是好事,兒媳婦懷孕我肯定高興。”孟秀霞說,但是,對于將來帶孩子,心里竟存有一絲畏懼。今年66歲的孟阿姨和老伴幾年前從山東老家來北京幫兒子照看孫女,但老伴患有老年癡呆,孟阿姨每天需要像照顧大孩子一樣照顧老伴。現在孫女終于上小學了,就在孟秀霞考慮和兒子商量回老家的時候,兒媳婦有了好消息。
“大不了我再辛苦幾年,只要這幾年我的身體還好好的。”孟秀霞這樣說時,下意識地活動了一下筋骨,看了看不遠處對這一切渾然不覺的老伴,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期待。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宋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