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的北京
有研究人員調研發現,沒有來子女家生活之前,大多數的老人對于在子女家生活持比較樂觀的預期,認為能夠和“有了出息”的子女愉快共處。但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時間之后,這一比例明顯降低。但盡管如此,絕大多數老年人仍然表示,就算不適應當前的生活,但是只要子女需要自己的幫助,自己還是能夠在子女家生活。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責任意識”的體現,也可以謂之“家庭中的利他主義”。
周六,已經9點多,游本菊在外面散步兩個多小時后回到家,兒子、兒媳婦還在睡覺,做好的早飯還沒有動,孫子已經醒了,一個人在家玩。游阿姨陪孫子吃完早飯,帶著滑板車出去玩了。
“他們平時工作忙,到了周末就想多睡會,可是早晨的空氣好,帶孩子出去玩玩不是更好嗎。”游本菊無奈地說。她跟兒子也談過,但夫妻兩人一到周末就不想起床。久了,她慢慢習慣,也就懶得管了。
游本菊的周末,除了不用接孫子上、下學,大部分時間過的和平時差不多,買菜、做飯、帶孫子,并沒有因為兒子、兒媳婦不上班就變得豐富起來。兒子、兒媳婦除了要補平時沒睡夠的覺,大部分時間是在看手機或者在電腦前度過。
游本菊不明白,一個手機有什么好看的。直到有一次,兒子把自己淘汰的一個舊智能手機給她,并教她用微信和在老家的父親視頻聊天,游本菊才知道,現在的手機原來這么神奇,不用花電話費,就能說話,還能看見人。從那以后,她沒事的時候就經常用微信和老伴視頻,互相問候,說說孫子的趣事,問問吃飯了沒有,吃的什么,老家或者北京冷不冷,哪家親戚又有什么事情要隨禮……
很多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都是母親,父親通常因為沒有退休、住不慣城市或者有他們的父母需要照顧。因此,另一半成了他們最大的牽掛。游本菊每年能夠回一次家,就是兒子休年假的那段時間。平時節假日,兒子也勸她回老家轉轉,但想到來回的路費和回家的花費要好幾千塊錢,她就說“算了”。
在北京這些年,游本菊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兒子家所在的小區附近。一個公園她已經逛得爛熟,一個不久前開業的商場也經常去逛,但很少買東西,因為她覺得那里的東西太貴了,她寧愿去稍微遠一點的批發市場,反正孫子上學之后她有的是時間。
北京的名勝古跡,游本菊也只是偶爾在電視上看到。最遠的,她去過兩次兒子單位附近的元大都遺址公園,一次是兒子專門帶她去,還有一次是自己忘了帶家里鑰匙去找兒子拿。電視劇是一件容易打發時間的事情。這幾年,從家庭倫理劇到宮斗劇,從韓劇到玄幻劇,她都看得“不亦樂乎”。
像游本菊這樣的外地老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會乘地鐵,對北京的幾百條公交線路望而生畏,也不會使用滴滴打車。他們知道北京很大,有好幾個環,但更真實的北京,卻是家附近的胡同、公園和菜市場……
今年年初,小區門口多了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會滾動播出一些社區組織的活動消息,兒子告訴游本菊要時常留意,有合適的就去參加,但有時候,參加活動會有本地戶籍限制。
對此,穆光宗建議說:“城市社會在態度上對‘老漂’一族要一視同仁,不能有分別心更不能歧視;在待遇上,要創造條件,給予其市民化的待遇,以博大包容的胸懷歡迎外地老年人共享社會資源,無論是專門的養老資源還是一般的公共資源。權利共享是最重要的社會共融。”
同時,穆光宗也建議老年人要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活動,暫將他鄉做家鄉,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