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背后的“情非得已”
對于退市,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有國家部門相關負責人曾找老周談話,希望360回歸中國。而360選擇私有化從美國退市,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身份”問題。
周鴻祎曾表示,當時政府認為國內上百家企業在使用360安全軟件,而360也在為包括國家政府、國防科學研究院甚至某些敏感單位提供安全防護,服務對象數量龐大,可是身為外資企業360對于國家安全而言,身份敏感。
另外,就360本身來看,隨著國家逐漸開放軍工行業與民營企業合作的機會,網絡安全前景巨大,即使360已經為一些軍隊部分提供了安全保護解決方案,但還是難以避免資質問題。因此,周鴻祎決定將360私有化,從美國退市,變成一家內資企業。
如果說上述所謂“身份問題”是周鴻祎決定回歸A股的重要外在因素,那么2015年,周鴻祎發內部信表示,80億美元的360市值其實并沒有充分體現公司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時360面臨的是一場必然的自我轉型之路——因為,那些年的360,并不好過。
2015年5月,360公司市值縮水至64億美元,相比2014年3月最高峰的120.79億市值,幾近腰斬。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了其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過程并不成功外,還有外在項目的投資失利。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原本360開創性構建的以安全和瀏覽器占據用戶流量入口,再依靠廣告、軟件下載分發等業務獲得盈利的商業模式不再高效適用。除此之外,隨著雷軍創辦的小米手機漸漸崛起,其原生態的MIUI系統開始成為360等工具移動端的上游入口。
在這樣一個關口,周鴻祎開始希望借助硬件入口——智能手機來提升市場對移動端的信心。為此,360聯合阿爾卡特推出了名為“AK47”的360特供手機,而后又分別聯合海爾等廠商推出數款特供手機,但都反響平平。更糟糕的是,360市值也開始從最高時期的120多美元跌至60美元。
為了持續發力手機市場,2014年,周鴻祎先后兩次累計投資4.54億美元與酷派合資成立奇酷公司,因為任職CEO,一度要長駐深圳。當時,老周甚至在360內部發布全員郵件,號召360員工:拿上AK47,跟我到南方去做手機!那時候,很多了解周鴻祎的人都對老周的行為不理解,認為以他的性格,出那么多錢卻只占少數股權,這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