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該校決定3年引進300名優秀青年博士,一次性為優秀青年博士提供26萬元(稅前)安家購房補貼,最高30萬元的科研啟動費。對于高層次人才如“國家杰青”“千人計劃”學者等,年薪更高達百萬元以上,住房補貼200萬元以上。據了解,自2017年2月份該校貼出“高薪”招聘100個重點人才以來,截至目前,陸續收到300份左右的簡歷。
不僅是廣東,其他東部地區也加入了向西部“挖人”的大潮。2016年,原蘭州大學李忠林教授受聘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同時入選南開大學“百青計劃”。根據南開大學網站介紹,曾任職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李忠林教授,科研方向是先秦史,是通過申報校“百青”項目并經嚴格外審進入南開的。
“百青計劃”即“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是南開大學自2013年起實施的青年人才遴選與培養計劃,擬用3至5年時間,面向校內外公開遴選100名左右優秀青年人才,加速培養和造就一批杰出青年學科帶頭人。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開學生說,南開大學將“百青計劃”引進的高端人才年薪開到了稅前65萬元,還提供無產權的周轉房。
不可否認,部分東部高校以優厚的條件從西部挖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本校的學科力量和人才架構。華南理工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該校學術水平相對較弱的公共管理學院去年從蘭州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三所大學共挖了3個人,這些在原院校生產力很高的年輕學者一過來,大大改善了該校此類學科不齊、學術交流活動少的局面。
但是,大規模從外引進人才的做法,容易對本校教師隊伍心態造成波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廣東高校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這么重視引進人才,卻忽視對本校教師隊伍的培養,非常打擊本校教師積極性。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影響整個校園的學術氛圍,反而不利于“雙一流”建設。還有高校老師諷刺說:都是錢多了燒的。
教育部最近再次發文明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原廳長羅偉其認為,高校“挖人大戰”,主要還是因為高校、科研院所的指標體系設計不夠完善。比如一個高校的學科評價,達不到一定的人才指標,重點學科就過不了,申報項目也不行。這就讓一些高校為了“雙一流”、學科建設等指標去挖人,挖過來加著材料一包裝,急功近利地達成目的。“單位花幾百萬元挖個人,并不心疼,因為用的是財政的錢。”羅偉其指出,高校之間挖來挖去的只是存量,科研人員浮躁了,學術氛圍也浮躁了,對國家科研和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