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前不久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疾呼:“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教育部也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堅持正確的人才流動導向,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歷數各地高校人才引進計劃,“挖人才”的決心可謂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資金實力雄厚的東部理工類高校”為最。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有人將之稱為新一輪的“挖人大戰”和“雙一流”的“速成法”,而這其中,西部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
合理的人才流動,本應是國家和社會活力的體現。但是,各種“土豪”式“挖人大戰”,勢必會對國家整體科研和高等教育發展造成沖擊。第41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聚焦高校“挖人大戰”,嘗試分析“挖人大戰”的原因及影響,為構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支招。
■三個維度看西部高校為何留不住人
宋常青
今年以來,教育部繼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等要求后,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高校人才流失問題,做出“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的表態。
人才管理制度從較為僵化到逐漸靈活,是“計劃經濟式”人才配置制度進行改革的結果,也是國家人才戰略調整的重大措施之一。然而,隨著人才流失的逐漸加劇,進而形成了“孔雀東南飛”抽血式的人才非合理流動態勢。
隨著“雙一流”建設目標的提出,按“頭銜”引進人才已經成為東部沿海高校的慣常做法,尤其是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拔尖人才,更是競相引進的重點。現實中,一名頂尖專家撐起一個學科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為了更快更好推進“雙一流”,“挖墻腳”無疑是效率最高的方式,而且在提升高校排名、學科評估、課題申報、經費劃撥等方面都是“閃光點”。面對東部沿海高校的強大攻勢,西北一所國家級重點高校的老師甚至向記者表示,現在學校的人才不是被挖斷了檔,而是干脆被挖掉了“根”。
人才大量流失的現實壓力下,一些西部高校曾響亮地提出了“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著名口號,并提出了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靈活人才利用機制。但從近年的實際情況看,人才流失的深層次原因并沒有得到解決。
第一個維度是待遇上的現實差距仍然存在,甚至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記者近期同一個國家級科研機構西北分支機構的人事部門負責人聊天,了解到這個機構同樣資歷、學術成就相當的科研人員,在西北分支機構退休,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到東南沿海分支機構,能達到9000元甚至更多,這還不算在職期間的收入差距。這名負責人感嘆,扎根西北一輩子,最終結果是既傷身(西北自然條件惡劣)又傷心(收入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