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的《飛鳥集》寫的是詩,宋旭的“飛鳥集”說的是懷柔的鳥。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多,最近,懷柔一中科技教師宋旭的“飛鳥集”編纂已近尾聲,3萬多文字、近200張照片,說的、照的全都是懷柔的鳥,共收錄了當地150多種鳥。不少鳥類的學名晦澀,叫出來大家都聽不懂,他還特意去收集當地方言里對這些鳥兒的稱呼,加以注釋。“這就相當于給咱們本地的鳥兒上戶口了。”宋旭笑著說。
棲息在河邊板栗樹上的鴛鴦。 宋旭攝
中華秋沙鴨現身懷柔水庫
中華秋沙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翅膀下面的腹部有祥云花紋,比揚子鱷還要稀少。這可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少說也得有一千多萬年。“我們在懷柔水庫見著活的了!”宋旭指著電腦里的照片得意地說。
去年12月13日,剛下課的宋旭,手機來了一條微信:小宋,有人在懷柔水庫看見中華秋沙鴨了!一瞅這個,宋旭眼里都冒光。“只見過標本,聽人說上世紀90年代曾經出現過,沒想到這么多年后,竟然有活的來了。”
宋旭趕緊往水庫邊趕,轉了一圈又一圈,雙筒望遠鏡也掃了一遍又一遍,除了一群正在水里覓食的普通秋沙鴨以外,根本就沒有中華秋沙鴨的影。“是不是人家看錯了?”宋旭心里打鼓,“難不成?”突然,宋旭腦子里一轉,趕緊又舉著望遠鏡,這回,他是一個一個地過。等看到了第五只時,宋旭樂了:“中華秋沙鴨,沒錯!”這群看似普通的秋沙鴨里,真就有三只中華秋沙鴨,只不過在中間不容易辨別。
“中華秋沙鴨對環境要求比較高,它的出現,正說明了懷柔的生態環境確實是好了。你去逛個公園,隨便看看就能找到不下20種鳥。守著這種寶地,不記錄下來,多可惜。”宋旭說。不只是中華秋沙鴨,還有不少鳥兒也看上了這塊有水有老樹的寶地,白頭鵯與烏鶇是兩種常見于南方的鳥類,近幾年開始在懷柔出現。就連生活在深山區的勺雞也下了山,跨過慕田峪長城往南搭窩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