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走進校本課堂
7年的時間,宋旭的鏡頭下拍到了不少鳥兒的身影,也見證了鳥兒的窘境。早幾十年,屋檐下,琉璃瓦縫隙里,燕子搭窩做巢挺普通,可這些年,隨著此類建筑的拆除、翻建,燕子數(shù)量已經(jīng)極少。
去年,在懷柔某處飯店的外墻,宋旭和朋友驚喜地找到了5個北京雨燕的窩。同年8月,飯店要重新裝修,原本的屋檐結構也將被淘汰,換上更加現(xiàn)代化的建筑風格。聽到這個消息,宋旭的心里不是滋味,這回雨燕的家是要被毀了。等到飯店煥然一新,雨燕也就此不見。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一些原有建筑風格的改變,對于鳥類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燕子,他們喜歡在有瓦片的屋檐下做窩,習慣了在琉璃瓦的縫隙里生活,可是現(xiàn)如今,這些建筑越來越少,供他們繁衍生存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少。
同樣的,大片麥田改種果樹,經(jīng)濟效益高了,對那些吃農(nóng)田里蟲子的鳥兒來說,卻是少了糊口的地方。據(jù)宋旭講,在沙峪口附近還剩下一片成塊的麥田,旁邊的電線桿上,排著一大堆等著吃蟲子和老鼠的鳥兒。以前常見的貓頭鷹,現(xiàn)在也成了“大熊貓”,就剩了兩只,藏在廟城東部一處廢棄的屋子里,不少人圍觀看稀罕。
“鳥類是生態(tài)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魚也一樣,收集整理這些資料,一方面想著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物種,更為重要的是,也要喚起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宋旭說,名錄做出來之后,每年都要更新,據(jù)他介紹,按照計劃這本書將會變成教材,走進孩子們的校本課堂。下一步,還要做一個大項目,要給懷柔的魚也做個名錄。“給鳥上了戶口,這魚也不能落下啊。”(記者 王可心 通訊員 鐘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