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來我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
初秋的太行山,涼意點點,秋意溫柔。日頭傾瀉在綠水池村這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中,四合小院里,今年75歲的牛秀玲老人正和幾位姐妹興致盎然地唱著豫劇《穆桂英掛帥》。作為村里曾經的“好嗓子”,她理所當然成為領唱,神情投入,不時糾正著其他人的詞調。腔調中,這些平均已過花甲年齡的老人們,拿捏著唱腔,擺起手勢,重煥青春。
這是屬于她們的時間和空間。我爬上屋頂,坐在瓦楞沿兒上,支棱著腦袋分享她們的愉悅,流金歲月,點點跳躍的塵埃,像是為她們伴舞。
同一時間,在村子的另一邊,76歲的王振民老人正拿著蘸滿濃墨的畫筆,勾勒著腦海里的風景水墨畫。一旁的桌上擺放著他精心雕琢的根雕,伴著老式鐘表厚重的滴答聲,老人揮毫潑墨,手上蘸滿了墨跡而不自知。院中久未打理的山茶花團團簇簇,無邊際地瘋長,擠擠挨挨只留下一人通道。
這是綠水池老人們平素的生活,時光流逝,年年月月,到如今,已是19代人的光陰輪轉。
若非一場攝影展,許多人都不會知道,在東太行深處,在邢臺沙河有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王硇村再往西的山溝溝里,還有這么一個古老的村莊。和許許多多的小山村一樣,這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童守著村莊,安穩度日。
對于大山外一群致力于發掘并保護古村落的人們而言,綠水池完整的建筑群、豐盈的文化習俗、淳樸親切的村民,帶給他們極大的震撼。
“這里古建筑特別悠久,文化底蘊特別深厚。”李自岐,“傳統古村落守望者”,2014年就來到這里,經他深入考察了解到,綠水池現有住宅三百余座,八成以上為清代或民國時期建筑,清代石樓多數為兩層,青瓦罩頂者兩千余間,紅石板罩頂者三百余間,大多保存完好。
今年6月,12位攝影師在綠水池村集結,他們耗時三個月駐村拍攝,定格這里的生活,最終呈現為現在的《情滿綠水池》攝影展。他們想要的,是探索當代人們重回鄉村的文化理念,挖掘村莊的文化歷史并深入解剖其存在的意義,從而喚醒人們保護的意識。
“我們認為,保護傳統村落既要保護古建筑,也要保護村民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和習俗。”《情滿綠水池》總策展人、李自岐多年好友王進元也在接觸中,對這片土地充滿深情,他在拍攝調研整理編輯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這種典型的村落可以稱得上是現代人回歸家鄉寄托精神世界的家園,這也是人類本應該有的生活。
穿行在狹窄的古巷子中,踩在有著深刻前人印記的石頭小路上,抬眼就能看到經歷百年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的門楣雕刻,松竹梅菊、福祿壽、八仙過海等各種各樣的圖案,無不表現著過去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寄托。
傳承至今,這些繁復的形式愈發簡化甚至消失,人們習慣了便利與快捷。
快速發展的語境下,綠水池,終將成為更多游人駐足的“遠方”,但不管熱鬧也好,冷寂也罷,這里的人們都會慢慢接受,慢慢適應,正如現在,小賣部里擺放著收款二維碼,居住的房頂上不乏熱水器,雖與古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但人們卻實實在在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便利。
在這里,從山間晨霧望到星辰漫天,在深山漆黑靜謐的夜里,我想,深山中的歌聲不會隨這些改變而消散,它們一定會以另一種形式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