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紅、六連冠!”
4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大會上,福建省23個市(縣)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縣)稱號,實現全省所有設區市連續六屆“滿堂紅”,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省份,并創下新增數量、模范城(縣)占比和縣級數量等多個全國第一。這不僅全面展示了全省各地近年來的創模成果,更彰顯和見證了八閩大地歷久彌堅的軍民魚水深情。
福建廣大軍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立足獨特的紅色基因、政治優勢、歷史使命,堅持爭先進、當模范、樹標桿。如今,“愛我人民愛我軍”的光榮傳統已深深扎根八閩大地,時時處處可見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場景。
擦亮雙擁金字招牌
不管形勢怎么變,對人民軍隊的感情不能變;不管工作有多難,不能讓支持軍隊工作為難。
在福建,從省委省政府到市縣鄉鎮黨委政府,軍隊建設指向哪里,地方保障服務就跟到哪里,部隊需要什么,地方就想方設法提供什么,對部隊的事“特事特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成為一種自覺和常態。“只要部隊有想法,福建雙擁有辦法”成為全省雙擁系統的工作理念。各地對部隊建設急需的項目,堅決做到優先立項、優先審批、優先撥款、優先施工。
現代化圖書室、恒溫游泳館、體能訓練場、心理健康中心……一個個設施項目交付部隊使用。駐泉某部政委對這種“交鑰匙”式的擁軍工程贊不絕口:“我們提好需求,下一步就是拿鑰匙驗收,中間環節都交給雙擁辦,太省心了。”2020年以來,全省實施“交鑰匙”擁軍工程1600多個,有力改善和提升了駐閩部隊備戰條件。
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支持駐閩部隊科技、文化、生活等設施建設項目。針對陸軍某部急需改造食堂、廁所等官兵生活設施問題,省、福州市、連江縣共投入680萬元給予支持,均由地方代建完成交付部隊使用。福州市投入230萬元援建“城連共建”試點項目,建設全國海拔最高的“雙擁圖書館”、“海上雙擁圖書館”。寧德市軍地聯手,集中整治三都港航道海域無序養殖問題,累計清退海上違規養殖水域6669.14公頃,保證訓練海域安全和航道暢通。
角嶼島素有“東南第一哨”之稱。2021年夏天,了解到駐島官兵交通和用水用電困難情況后,廈門市本著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辦就辦好的原則,先后出資200萬元為連隊建造一艘全新的“雙擁號”交通艇,投入近700萬元升級改造了海底自來水供水和營區供電系統,支持守島部隊建設。
雙擁創模創新永遠在路上。福州1992年首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2025年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十連冠”。上世紀90年代,福州探索出了政策擁軍、物資擁軍、科技擁軍、服務擁軍等一系列長效做法。近年來,福州市首創“雙擁+退役軍人”工作法,在全國推廣;率先成立“黨建+雙擁”聯盟,整合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近450家成員單位資源,確保“特事特辦”推進雙擁工作。
從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廈門市組織軍地黨組織“聯學共建共創”活動,推動文化擁軍、教育擁軍、科技擁軍、法律擁軍、健康擁軍常態化落實;漳州市聚焦練兵備戰,打造擁軍支前漳州樣板;泉州市組建“十城千店”崇軍聯盟,多項擁軍服務暖兵心;三明市、莆田市、龍巖市、南平市依托紅色資源,一地一側重、一地一特色,傾力打造雙擁工作品牌……這些卓有成效的做法,推動形成日益完善的雙擁組織管理、工作運行、政策制度體系,打造出一系列雙擁工作特色品牌,把“福建雙擁”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
軍民共續魚水深情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在福建這片紅色熱土上薪火相傳、深入人心。
在廈門成功大道附近,有一片綠樹成蔭的芳草地,取名“不爭公園”,公園名稱見證了軍地雙方的互相支持。16年前,廈門啟動建設城市快速公交通道,考慮到國防建設的需求,道路繞開國防設施,成為廈門推動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生動寫照。
如今,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每架飛機抵達廈門的降落時間縮短6分鐘左右,一年為航空公司節省數千萬元燃油費。原來,機場投用之初,軍用航線與民航有交叉,為保證安全,廈門市與軍隊協商,聯手優化空域和機場進離程序,民航“繞道走”問題迎刃而解,部隊戰斗力和民航準點率同步提升。今年4月1日起,在部隊的大力支持下,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目視進近”新模式,每個航班降落前的留空時間再縮短,廈門地區空域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駐閩部隊在出色完成練兵備戰任務的同時,以駐地為故鄉,視人民為親人,積極服務福建經濟社會發展。
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去年6月,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閩西、閩北多地發生洪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汛情就是命令,省軍區、武警福建總隊共出動民兵、官兵6900多人全力奮戰、參與災后重建,轉移群眾3000多人,搶通道路200余公里,搶運物資120多噸,有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泉州人民不會忘記,2023年,臺風“杜蘇芮”肆虐閩南,泉州中心市區市政設施及園林樹木等受到嚴重損毀,上千名部隊官兵第一時間參加搶險救援和災后重建工作。在完成災后重建工作后,當地群眾自發組織歡送儀式,把守護家園的子弟兵當成最親的人,向部隊贈送錦旗、感謝信……那一刻,“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畫面具象化了。
除了扶危于急難險重,駐閩部隊還積極支持鄉村振興,持續掛鉤幫扶定點鄉村,幫助當地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和中小學校建設,推動富民興村,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如今,全省結成軍地共建對子1200多對,深入開展新時代軍民“共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促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活動,進一步加強軍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軍地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為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尊崇之光更加耀眼
每天下午下課后及雙休日、節假日,駐泉部隊營區的“軍營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都書聲瑯瑯。
為解決駐地部隊軍人子女課后無人照看、無人輔導的難題,2020年起,晉江把“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辦進軍營,通過向社工機構購買專業服務并優先聘任軍嫂,同步解決軍人“后院、后代”難題。如今,泉州已在全市范圍內全覆蓋設立“軍營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讓廣大駐泉部隊官兵放心工作,無后顧之憂。
以“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為使命,將后方保障做到官兵心坎上。
“單位離家只有1.5公里,走路就能上下班。”在廈門市直機關上班的軍轉干部高波說,他2023年轉業,原在駐泉某部服役,平常與家人聚少離多。“廈門市對軍轉干部推行‘陽光安置’,不用跑、不用找,憑能力、憑貢獻擇崗,既公平又能找到心儀崗位。”
精準施策,全力鋪就退役軍人安置就業之路。我省全面推行“陽光安置”政策,實現退役軍人、部隊和接收單位“三滿意”;實現傷病殘退役士兵移交100%清零見底,始終保持“動態清零”;在全國范圍率先實現養老保險辦結率和可繳費人員繳費率“兩個100%”。五年來,全省累計舉辦1562場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發布超7.2萬家企業近159萬個就業崗位,幫助超7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
優待證猶如一枚軍功章,溫暖著每一位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的心。我省于2022年3月1日全面啟動退役軍人、其他優撫對象優待證申領發放工作,截至目前,已發證近85萬張。全省各地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拓展優待內容和使用場景,不斷提高優待證的含金量、知曉度和認可度,持證人亮證、亮碼,就能快捷高效地享受各項優惠優質服務。
崇軍愛軍舉措更精準。近年來,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與省高速集團聯合打造55個高速服務區軍人驛站(退役軍人服務站),不僅為過往的軍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出行提供休息的場所,同時為優待證持證人提供購物、餐飲優惠,免費汽修胎壓檢測,免費沐浴,突發疾病援助等“兩優四免兩援助”服務。
讓退役軍人感受家的溫暖。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18523個,工作人員超2萬名,在全國率先實現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經費、有保障的“五有”全覆蓋目標。
把尊崇的理念貫穿到雙擁工作中,讓尊崇軍人、尊重退役軍人在八閩蔚然成風。我省充分發揮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優勢,在全國率先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整修提升專項行動,創造性推出“兩分一統”工作機制,就地整修15145個;完成零散烈士墓集中遷移5286座;2021年以來,累計為841名烈士找到親屬或為烈士找到安葬地。
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福建軍民將牢記囑托,賡續紅色基因,深化雙擁實踐,完善雙擁工作機制,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推動新時代福建雙擁工作奮勇爭先、再上臺階。(記者 何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