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吃食成為“非遺”,乍看難免令人費解,如此具象的食材怎么能算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呢?其實,所謂舌尖上的非遺,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而是制作美食的烹飪技藝。從2006年至今,我國已經(jīng)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總計一千多項。我們熟悉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shù)、工藝、醫(yī)藥都在其中,而美食的烹飪技法也占到了超過5%的比重,不容小覷。
山西既有特殊自然環(huán)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韻,擁有門類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源,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省”,而傳統(tǒng)美食技藝則是山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主題報道活動,為傳統(tǒng)文化瘋狂打“call”,挖掘展示美食背后彌足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外,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美起來、火起來、傳下去!
黃河新聞網(wǎng)食品安全頻道訊(記者 張猛)在中國,南北方均有吃糕的習俗,南方人喜歡吃糯米糕,而山西人則更青睞于黍米糕,亦稱黃米糕。不管是婚喪嫁娶、起房蓋屋還是生時滿月,只要是重要的節(jié)日時令,糕都是家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
不同節(jié)日里的糕寓意也不盡相同。比如,過年吃糕稱為“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小孩兒滿月或生日吃糕,稱為“黃粘粘”,寓意將孩子粘住,好養(yǎng)活,不會夭折;婚嫁吃糕稱為“喜糕”,寓意新人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等等。因為“糕”與“高”諧音,所以人們通常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幾百年來,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及的大眾美食,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
在面食之鄉(xiāng)的山西,糕的吃法也是花樣繁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素糕、油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黍米糕、白面糕之稱;因餡料不同,又有菜糕、豆沙糕、棗泥糕之別。
別具特色的山西油糕作為承載黍文化的傳統(tǒng)食品,始于唐代。《清異錄》記載唐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有飯食點心“見風消”,即此做法。燒尾宴的來歷出于鯉魚跳龍門的典故,龍門即今河津禹門口。相傳從龍門走出的白袍將軍薛仁貴,將老家的黍米面制法帶到長安,后成為燒尾宴中的一道名點。唐至宋,油炸黍面漸漸演化成現(xiàn)在的油糕。到了清代,山西油糕因其美味與寓意,進入了滿漢全席,在全國傳播開來。
泡泡油糕亦稱“炸糕”,是油糕中的上品。它的表面有一層高約10余毫米的氣泡,遠視呈蘑菇狀,如晚霞放彩;近看如綻絲葉絮,似金菊斗艷,白中徽黃,晶瑩透亮 ,被譽為山西食品花叢中的一朵奇葩。2016年11月,首屆中國金牌旅游小吃頒獎典禮在北京揭幕,“山西泡泡油糕”獲評中國金牌旅游小吃。
從和面、蒸面到揣糕再到炸制最后裝盤,在劉當成老師傅手上,這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不一會兒的功夫,一盤金燦燦、明亮亮的泡泡油糕就做好了。過程看似簡單,但每一個簡單的步驟都要求做糕師傅具備高超的技術(shù)和豐富的經(jīng)驗。
和面
和面
做泡泡油糕和面很關(guān)鍵。將糕面、水、食用油、白糖按一定比例,攪拌成濕潤的顆粒狀,均勻撒在鋪有濕籠布的籠屜上。和面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季節(jié),水溫的要求也不一樣,冬天用熱水,夏天用涼水,春秋用溫水。
將拌好的糕面均勻鋪在籠屜上
蒸好的糕面
接下來就是蒸面。將拌好的糕面,均勻鋪在籠屜上到蒸柜內(nèi)蒸30分鐘即可。蒸制的具體時間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揉面
摘劑子
提前做好的豆沙餡
包餡
包餡
糕面蒸熟之后趁熱倒入盆內(nèi),用手反復和面,使其光滑細膩。然后摘成一個個約30克重的面劑子,用手心摁成周圍薄中間厚的圓形餅皮,將做好的豆沙餡放在餅皮中央,封嚴劑口,稍壓扁些,便于炸制的時候皮和餡能夠均勻受熱。油糕半成品做好之后一定要按照溫度、濕度的要求采取保溫措施,避免過涼炸不出泡泡或過熱表皮干硬甚至焦糊。
下油鍋炸制
表面隆起均勻的小氣泡并呈金黃色
接下來就是炸制的過程。將山西人愛吃的胡麻油燒至七成熟,炸制40秒左右,等糕的表面隆起均勻的小氣泡呈金黃色即可出鍋裝盤。吃上一口,那可真是皮脆內(nèi)糯,香甜可口。
裝盤撒糖
裝盤撒糖
軟綿香甜的泡泡油糕,蘊含著一種憧憬和情懷。山西人已經(jīng)把泡泡油糕與美好的生活向往融合在一起,她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一道美味,也成了吉祥如意的象征。熱情好客的山西人接待全國各地的朋友,都會點上一盤香甜美味的泡泡油糕,送上誠摯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