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晉中電(呂瑋 記者 王子瑞)“僅憑一塊肉、一把刀、一撮鹽、一只缸、一口鍋,不加色素、不加佐料,便讓其牛肉口感傳承千年。”2017年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山西行來到山西平遙冠云牛肉廠,自全國各地52家網絡媒體70余名采編人員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
媒體團參觀山西平遙冠云牛肉廠。呂瑋 攝
平遙牛肉加工技藝,由漫長的歷史文化內涵積淀而來。據工作人員介紹,從其技藝發展流程看,相、屠、腌、鹵、修,嚴謹獨特;講究“相之嚴正、屠之潔靜、剔之講究、腌之時辰、火之掌控、修之到位”,鹵前腌肉、老湯煮肉、急火沸煮、慢火溫燉、熄火燜燉,經驗奧秘盡蘊其中。
“僅靠鹽和火,就調制出流傳悠久的味道”。讓到訪的大多數長居城市的年輕媒體人感到驚訝。在人工修整成熟牛肉形狀環節,記者看到,統一的灰色工作制服、頭戴衛生帽的工作人員,他們要將牛肉粗糙部分剔除,留下精華部分。由于長久簡單重復統一標準,技藝純熟,“速度堪比小雞啄米”。
媒體團參觀山西平遙冠云牛肉廠。呂瑋 攝
“就是機器取代了很多流程,也離不開手工的照撫”,在操作車間,參訪者親身感受步入機器化生產時代的制作工藝。從對其加工技藝的觀察,不難看出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著技師們的理念、感悟來決定的,哪一道工序、哪一個環節稍有紕漏,都會影響出肉的質量。
“比如相牛的優劣、屠牛的部位、腌肉的切割、翻動的次數、鹵煮的火候、急火溫火的掌握等等,都要制作者一代又一代長久的傳承,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該公司工作人員說。
媒體團參觀山西平遙冠云牛肉廠。呂瑋 攝
平遙發達的農耕技術曾聞名華夏,耕牛養殖應運興起。因此,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與別處相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平遙的牛肉加工技藝,從其歷史發展軌跡看源于西漢、立于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尤其在明清時期,平遙牛肉隨著晉商商路貨通天下。
媒體團參觀山西平遙冠云牛肉廠。呂瑋 攝
千百年來,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日臻完善,形成了其肉質觀其色,鮮亮紅潤、經絡相間;聞其味道、芳香四溢、望而生津;口感綿軟細嫩、咸淡適中、肥而不膩、瘦而不柴。1900年,慈禧太后西行駐駕平遙,將其列為皇家貢品。由此,其從民間餐桌走入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