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寺廟八成是泉州祖地分靈
去年6月,“第二屆泉州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開幕式和紀念關帝1852周年誕辰祭祀大典舉行,參加活動的臺灣信眾就有1200多人。同期,第四屆海峽論壇泉州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亦隆重舉行,兩岸高僧大德及學術界人士齊聚。
這一系列活動,是泉臺宗教交流交融的展現,蘊涵著兩岸割不斷的情緣。臺灣漢族同胞有800多萬祖籍在泉州,幾百年前,泉州先民歷盡千辛萬苦在臺灣落地生根,把家鄉所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他神祇請進臺灣奉祀,歷代相傳。臺灣寺廟有八成是泉州祖地的分靈。
其中,媽祖信仰在臺灣傳播最廣、影響最大。早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臺灣建起了臺南天妃宮,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宮。1683年,施瑯收復臺灣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認為“泉州神女天妃顯靈,協助平臺有功”,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為“天后”,施瑯在臺灣臺南建造大天后宮,隨后又在臺灣的臺中、嘉義、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從泉州“天后宮”分靈出去的天后宮多座。據不完全統計,臺灣有媽祖廟800多座,信仰者達1100萬人以上。
據統計,每年到泉州尋根謁祖、交流參訪以及商務活動和旅游的臺灣居民近10萬人次,其中有50%以各種形式進行尋根謁祖、朝拜進香,而這個數字正在不斷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