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著名僧侶多數祖籍泉州
許多市民去菲律賓游玩會發現,當地有許多與泉州佛寺同名的寺廟,如宿燕寺、崇福寺、海印寺等。它們不僅僅是同名如此簡單,實際上是由早期泉州赴菲僧侶建造。1937年,泉州開元寺監院性愿赴菲律賓,擴建大乘信愿寺,邀請泉州僧人如滿、瑞今、覺定等一同赴菲,被譽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鼻祖”。
宋元時期,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佛教在泉州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少泉州僧人到外國弘法、求法,同時把泉州文化帶到海外。特別是近代之后,泉州有不少僧人東渡日本、朝鮮、韓國,南渡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建立弘揚中國佛教文化的基地。
在新加坡,泉州僧人轉道和尚對于當地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1913年,轉道和尚等泉州僧人一道創建新加坡普陀寺。在他的主持、帶動下,新加坡先后創建了龍山寺等20多座佛教寺院。惠安人高參和尚上世紀50年代時為雙林寺方丈,在新加坡興建寺院9座。
曾在泉州開元寺卓錫(僧人居留的意思)的圓瑛法師,是去馬來西亞傳播佛教的前輩。泉州僧人在馬來西亞建造巴生的龍寺、新山寶蓮寺和芙蓉觀音寺等。新馬佛教總會于1949年成立,泉州僧人廣洽、宏船、常凱先后擔任主席。
而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檀香山的玉佛寺、洛杉磯的觀音寺、華盛頓的覺林精閣,都有泉州僧尼駐錫(僧人出行到訪的意思)。現任泉州開元寺方丈釋道元,曾在上世紀90年代在巴西圣保羅觀音寺擔任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