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題寫寺名
少林寺回顧
三興三廢歷滄桑 千年古剎喜重生
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為我國禪宗名剎及南少林武術發祥地,清乾隆二十八年被廢。直到公元1992年,在泉州市政府及海內外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才得以正式奠基復建。
歷史上泉州少林寺曾三興三廢,滄桑歷盡。在泉州少林寺消失200多個春秋之后,經社會各界人士的熱情倡導和省人民政府的批準,1992年泉州市成立以老市長王今生為主任的泉州少林寺復建委員會,并于同年10月在寺院遺址奠基復建。
泉州少林寺的復建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懷重視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從而保證了各項復建工作的順利進展。十年努力,中軸線主體建筑次第建成,雄偉壯觀,龍象莊嚴。自幼學武,曾就讀于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并先后在省市武術比賽中榮獲多項佳績的崇福寺青年武僧釋常定法師于1997年出任泉州少林寺住持,兼任武僧團團長。
在寺院復建中,社會各界和海內外僑胞紛紛為少林寺的建設慷慨解囊:臺灣工商界知名人士楊清欽先生首捐350萬元復建的少林寺主體工程——大雄寶殿,雄偉壯觀,堪稱建筑精品。旅菲華僑施振南先生出資34萬元,鋪設上山道路及大殿前石構廣場。
菲律賓光漢國術館主席李志遠、馬來西亞拿督徐金棟各捐10萬元重塑大雄寶殿佛像金身;旅菲華僑陳榮謀、曾漢源、王助平等捐款27萬元泥塑十八羅漢。香港南益集團林樹哲先生出資150萬元復建天王殿。香港福慧精舍捐款5萬港元,錦輝姑捐款5萬元分別用于雕塑彌勒佛和韋馱菩薩。澳門王彬成先生出資20萬元修建“少林勝跡”石牌樓。
福建豐盛集團總裁莊樹新先生捐款30萬元用于方丈樓建設。此外廣大善信也踴躍為少林寺的復建捐款捐物,添磚加瓦,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泉州少林寺復建工程大體依據文獻記載,規劃占地400畝,還將重建法堂、達摩祖師堂、十三堂、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觀音殿、地藏殿、放生池及其他配套項目。
清朝:閩南武學發展完備
進入清代,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更為廣泛,注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規范拳械技術,完善流派體系,升華武術理論,促進傳統武術在技擊技術、健身養生、套路技藝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各拳種流派大多形成自己完整的技術與理論體系。
由于明清之交的政治軍事斗爭、會黨活動、農民起義、華僑出洋等促成了南北武術在泉州的交匯。在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已有數十種。
清朝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激起民眾一波又一波的抗清斗爭。福建地域遠離北方清廷統治中心,地理環境上山深林密,有利于抗清活動的開展。鄭成功兩島屯兵,抗天下全師,使閩南地區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斗爭的焦點。
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客觀上促進了武術在泉州的快速發展和傳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習武人群。鄭成功以家鄉為根據地,在閩南泉漳廈用兵,組建水師,與清朝軍隊展開長期的斗爭。之后,他揮師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寶島臺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