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石獅的老街巷中,偶爾還能聽到有人騎著自行車在巷子里吆喝著:“收購舊手機、舊電器、舊衣服……”也能聽到有人在小區里挑著擔子叫賣“大腸灌豬血”,或是騎著自行車在公園里叫賣甘蔗汁。這樣的場景總能喚起老一輩小時候的記憶,那時,人們經常能聽到的走村串街的敲擊銅鐵片串、修理小五金器皿和削刀磨剪刀的叫賣聲;挑著理發工具擔的理發師的吆喝聲;叫喊賣米的聲音等等。當下,這些行當的叫賣聲大多已經銷聲匿跡了。
綠洲讀書社社長蔡友謀向記者介紹,鄉土叫賣習俗,也稱“市聲”,可分為“叫賣聲”“敲擊聲”兩種,是石獅早期商業領域的一種重要經商方式,具有傳遞商品信息、招攬顧客的特點。叫賣習俗較靈活,對現金缺乏的村民,可以進行賒買,以糧食、禽蛋、面線、米粉等農副產品乃至破銅舊鐵等換貨,從而起到對大商業拾遺補缺的作用。
《晉江市志·風俗志》中對于閩南鄉土叫賣習俗有這樣的描述:閩南自古以來,城鄉之間,“其小者如賣餳、賣餅、賣荔、賣柑、賣桃李、賣楊梅、賣甘蔗,熙來攘往,朝暮不息。”其招攬生意往往是賣什么喊什么,拖腔拉調,似喊似唱,進而發展用吹擊器代聲以廣而告之,長期相沿,從而形成鄉土叫賣習俗。
這些小商販出售的商品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叫賣方式各具特色。賣小百貨的貨郎擔搖小手鼓,當當作響,俗稱“搖鼓仔”;賣豆腐花和魚丸湯等小吃的肩挑攤販,湯匙擊碗,叮叮聲脆;挑蜜餞擔的吹哨吶,俗稱“賣咸酸甜吹愛仔的”;賣豬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閹牲口的吹短笛,俗諺有“閹豬割狗,衣吁衣吁,華佗是吾師”;占卜、啄鳥卦的背包袱或提鳥籠,敲起牛角,俗諺有“鵠、鵠、鵠,算命先生背包袱”;賣冰棒雪糕、石花膏冷水的搖小銅鈴;還有一些走江湖打拳賣膏藥的,常敲鑼打鼓,以吸引四鄰光顧等。
石獅鄉土協會會長蔡第福告訴記者,鄉土叫賣聲屬于習俗中的聲音標志形態,這種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至今仍在人們的商業活動中得到沿用,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眾消費觀念的變化,其花樣也在不斷翻新。隨著電視廣播、新媒體廣告日益成為商品經濟社會的一種重要促銷手段時,鄉土叫賣習俗——“市聲”這種商業民俗方式正在逐漸消失。
(記者王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