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埔,這里除海潮聲外,且聽一曲清音雅韻。
日前,東埔南音研究社新址落成,讓三百年歷史的東埔南音深深扎根在鄉里,繁衍發展,從無根浮萍到落地生根,東埔南音幾經風雨,而今東埔南音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
追溯東埔南音的緣起,東埔南音父輩傳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當初東埔村開基初時人煙稀少,至明朝正德年間,人丁興旺,東埔弦管才開始興盛于社群中,其時文風蔚然,絲竹雅韻遍布鄉坊。而后東埔南音時斷時續,但東埔南音人依然能較好地保留當初的南音傳統技藝與演奏禮儀,目前東埔南音還保留著祭奠先賢時穿白長衫的習俗,以示舊禮。除了薪火相傳,東埔還時常聘請名師教授,以博采眾家之長,解放前東明落霞軒成立,供奉孟府郎君,春秋二祀從不間斷,開館教徒,并于上個世紀60年代,聘請南音泰斗黃守萬來教授,吸引了60多名學員前來學藝,此為東埔南音的中興時期。
破“四舊”時期,東埔南音幾經衰落,但東埔南音人悄然傳唱,私下切磋,并保留下許多珍貴的南音資料,至1977年,南音名師楊逸來到東埔執教,當時學員多達70余人,踩街都能列三陣,隊伍浩蕩,可謂是壯觀,三年后,有著“南音大師”、“南音第一癡人”、“簫王”等稱號的丁世彬先生前來任教,德藝傾力相授,言傳身教,所傳授的蕭弦演奏法讓東埔學員們受益良多,并由此走出一大批優秀的南音人才。
幾經風雨滄桑,如今,東埔南音社在良師益友的幫扶下,逐漸打出了名聲,社內老師邱家建曾受邀前往菲律賓執教,2008年南音社還組團參加菲律賓國風社慶典,菲律賓南音社團、臺灣江之翠南樂團也曾多次來東埔交流,而在2014年,南音社的邱煌杰、邱華懋參加“文化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并獲得金獎,連泉州重點中學也破格招收東埔南音社培養出來的小學員。從這里走出去的南音才俊延續著東埔南音的熱愛,并將這項古老藝術繼續傳承下去。(記者邱育欽通訊員邱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