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間傳說》為吳藻汀先生一生的心血所萃,也是泉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執教之余,將零散傳說匯集成篇
吳藻汀,原名堃,泉州城區東街菜巷人。早年就學于清末的新學——泉州府中學堂。卒業復試獲優等第二名獎“優貢”。隨即進入全閩高等學堂。1912年春,吳藻汀受聘為晉江官立小學堂教員,歷任晉江小山小學、縣立高等小學校長、縣立通俗講演所所長等職,吳藻汀對泉州民俗學和地方史研究也有成就。先后整理出版《泉州民間傳說》共6輯,100多篇。1929年,該書第一輯出版時,立即被國立中山大學采為民俗學會民俗叢書。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典章文物,盛極一時,民間傳說很多。”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陳日升介紹,整理這些民間傳說無關乎功名利祿,吳藻汀先生對寄托著民族精神與人民愿望的民間文學有著濃厚的感情,做了大量的發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執教之余,深入社會、深入民眾,廣泛搜羅,凡里巷之所流傳,耳目之所見聞,同人之所見聞,同人之所籍錄,皆一一隨筆撰次,遂以成篇。
廣泛流傳,后世尋書卻十分曲折
由于吳藻汀先生以民眾口氣進行記錄整理,文字樸素流利,風趣有味,深受群眾歡迎。此書一出,風行一時,特別在閩南一帶和東南亞操閩南方言地區的華僑和華人中間,更是膾炙人口,雅俗共賞。雨夕風晨,茶余飯后,豆棚瓜架,搖蒲扇,講故事,說曲折,諸如東西塔、承天寺、洛陽橋;俞大猷、史國老、李九我、江夏侯……作為對下一輩進行愛國愛鄉教育的鄉土教材。
雖然《泉州民間傳說》曾經廣泛流傳,但經過半個世紀,尤其是十年動亂,此書散佚殆盡,存本絕少。“原本這書少了幾頁,正當我們要放棄時,有緣從一位文化人手中尋得一份手抄本,才得以完整再版,十分不易。”談起搜尋這套書時的曲折,陳日升頗有感慨。
嚴肅忠實,具有歷史局限
“舊時印刷條件較差,不過從手抄本的流傳看來,這本書在當時確實是十分搶手的。”長期以來,這些為群眾所喜聞樂聽的民間傳說一直不為封建士大夫所重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而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流傳,很少有文字記載,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在顧頡剛先生的鼓舞下,動筆編著成書,使泉州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較完好地保留下來。從搶救民間文學,保存地方文化遺產來說,他是有貢獻的。
吳藻汀對泉州民間傳說的寫作態度是嚴肅而忠實的,正如他自己說的:“雖則傳說終究是傳說,不過,對于人、地、時、事總竭力從多方面訪求中求得正確。而且注意處處不失傳說本來的面目。”因此,雖然由于歷史局限,這部書也收集了一些神仙鬼怪風水迷信之類的傳說,這也可以說是這部書消極的一面,卻從另一個角度看出他不愿違背傳說的歷史原貌,不任意更改故事情節的寫作態度,而是想借此來“讓后人了解前人的思想感情、愛情、正邪的標準”。這從民俗學研究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更接地氣,力求原味
“最近,不少香港僑胞還在詢問此書是否有再版。”陳日升說,許多老泉州人對這些民間傳說都有很深的回憶,有的看過這本書,有的則是想再回味下那些有趣的民間傳說。其實,泉州本地也有民間傳說匯編,但總體來說,都不如這部來得正宗。這部匯編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印記,而陳日升他們在整理的時候,也盡量保持原味,力求讓讀者閱讀到吳藻汀最原始的記錄。
“《泉州民間傳說》不僅是吳藻汀的心血,也是本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陳日升說,當時交通條件差,兵荒馬亂,吳藻汀為了搜集調查,不畏艱辛,游走于泉州周邊地域。而在這個年代,也更需要像吳藻汀這樣的精神,摒棄浮躁,通過這樣一些“接地氣”的作品,豐富泉州文化。
(本網所登的民間傳說均采自吳藻汀整理出版的《泉州民間傳說》,有刪改。而此書將于近期少量重印,有興趣了解更多相關信息的讀者,可致電22275925泉州歷史文化中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