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彩醬釉器物見證安海曾經的繁華
在取樣調查中,泉州水下考古隊也對許昔尚所撿來的數以萬計陶瓷碎片,按照釉色進行了分類。
醬釉、黑釉、綠釉、青釉、白釉、青白釉、青花瓷、五彩、陶器……這些陶瓷碎片幾乎涵蓋了自宋以來中國主要窯口的器物,考古隊相關負責人說,從器形來看,有碗、盤、碟、杯、壺、罐、瓶、燈盞、茶盞、爐、香薰等,它們大多為安海先民的生活用品,從碎片可以看出器物制作的精美,有不少“出身”于龍泉窯、建窯、景德鎮窯、德化窯等名窯。
其中,南宋時期的陶瓷碎片最為引人注目。有一件南宋時期武夷山窯口生產的醬釉還帶有金彩。雖然歷經歲月的洗刷,金彩只殘留下了痕跡,但是水下考古人員認為,這樣“金貴”的瓷器在當時并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擁有的。
那么,南宋時期的安海,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根據史書的記載,我們知道,在那個時候,安海建鎮了,第一任的鎮長朱松正是朱熹的父親;當時的安海人還建起了“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建起了一座規模相當于府縣學的石井書院。有不少史料顯示,這些公共的建筑都來自從事外貿活動殷實的商戶,這也足以顯示當時安海社會的財源的富足。
明代青花瓷里的未解之謎
在數以萬計的陶瓷碎片中,數量不少且品相好的青花瓷器,也引起了水下考古人員的注意。
“明代景德鎮的青花瓷碎片有不少,清洗后,這些殘片局部的花卉人物依然栩栩如生,而且看不出其有被使用過的痕跡?!比菟驴脊湃藛T說,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大量沒有使用過的青花瓷會不會是正從安海準備運送到海外的外銷貨呢?
據相關史料記載,明代,安平商人長途販運于大江南北之間,開展著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栋埠8凼费芯俊分幸惨昧巳毡尽堕L崎荷蘭商館日記》的記載,安海商船經常出沒于長崎港,從國內及世界運去大量的商品。如1641年6月26日、7月1日、7月4日,就有安平海商鄭芝龍的三艘貨船開到日本長崎港,其中貨物各種紡織品140760匹,各種瓷器2597件。此外,還有白生絲、黃生絲、水銀、麝香、土茯苓、蘇枋木、白蠟、鹿皮等大量商品,可見安平海商在日本的經商規模是相當大的。
明代《安海志》中也有記述“凡人間之所有者,無所不有,是以一入市,俄頃皆備矣”。文史專家們認為,雖然這種說法不無夸張之詞,但中外商品之豐富,曾經安海市面的繁華,是無可懷疑的。
當然,史料志書的記載還需要進一步地核實和考證。泉州水下考古隊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取樣中,他們發現有一些陶瓷碎片底部還保留著文字,比如“新船網置”“親部船用”等都有可能與當時安海的海上貿易相關,他們將進一步進行研究,為世人還原一個千年的繁華古港———安海。(記者 董瑞婷 陳巧玲 實習生 李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