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小汴京”
抗倭據點“完璧樓”
故鄉是每一個游子的夢,趙氏子孫當然也不例外。盡管遠在東南沿海,但趙氏子孫依舊思念曾經的故鄉:汴京。所以,即使在最后聚居地趙家堡,他們也依照汴京的模樣,建造起來一幢又一幢建筑,將鄉愁寄托其中。
宋代地圖記載,北宋都城汴京的中軸線兩邊,曾經有兩個大湖,一清一濁,清的一邊是楊家將的府第,濁的一邊是潘仁美的府第,被稱為潘楊二湖。而趙家堡在修建中,也參照潘楊二湖,建造出了兩座荷花池。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向世人呈現了北宋故都汴京的繁華風采,畫中的拱形州橋是當時城中的一大勝景——而在趙家堡的建造中,趙家子孫同樣在蓮花池中架設了一座拱形州橋,取名為“汴派橋”,就像是拱形州橋的翻版。
漳浦,東南沿海小城
在個體建筑的設置上,趙家堡也明顯仿照汴京。府第西側的佛廟旁建造的聚寶塔高5.95米,正好是汴京西側宋鐵塔現高的十分之一。趙家堡府第門前豎立著5組夾桿石,象征著古代家族崇高的地位,同時趙家堡府第的規格也跟其他府第不同,正廳飛檐上竟然還雕有云龍彩鳳——封建時代龍與鳳只有皇家才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而在趙家堡的建筑中竟然同時出現了龍和鳳的裝飾,可見歷朝歷代統治者對這群皇族后裔的寬容。
東南小汴京
趙家堡中最為著名的建筑,叫做“完璧樓”。完璧樓的名字比較高雅,是趙氏后人根據“完璧歸趙”的典故來命名的。但是,在功能性上,完璧樓卻不僅僅是一般建筑那么簡單——它是一座軍事堡壘,具有極強的防御能力。
據當地人說:修建完璧樓的時間是明朝,當時倭寇橫行,趙氏族人聚居地屢遭侵擾,便建起這座堡壘,抗擊倭寇。從史料上來看,完璧樓是趙家堡抗擊倭寇的重要“功臣”,尤其在明崇禎初年,近1000名倭寇從海上登陸入侵到趙家堡,趙范、趙義父子率百姓據城堅守,將鮮肉、蔬菜等置于城樓炫耀,并從完璧樓地道暗中獲得糧食支援,同時派人前往漳州府求援。倭寇久攻十日不下,軍心渙散,適逢漳州府官兵抵達,趙氏父子遂大開城門,率領百姓與官軍聯手大敗倭寇。
這里居住著趙氏一族
時至今日,完璧樓的東門還留有火燒的痕跡,據說就是倭寇圍城時縱火焚燒留下的。筆者經過探訪發現,這座古堡的建筑技術相當高超:樓平面呈正方形,樓體四壁均開有外小內大的楔形窗口,可以觀察敵情或者向外投射標槍弓箭,樓中間的天井邊,有一個平時用來排水的暗道,戰亂時可通過暗道潛出城外。二樓設有一間密室,可供樓堡的主人貯藏重要物品或者進行秘密活動;三樓是沒有隔墻的大通間,供家族中的男壯丁晚上站崗以應對突發事件;主體堡壘的前端建有平行相對的五棟二層小樓,使完璧樓成為了一個多重封閉的安全空間……